三国后期的旷世名将 一个人杀退数万敌军 当朝大将军因他而死

三国里面对于猛将这个称谓我想大家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对于赵云来说基本都承认他的勇猛和忠诚,长坂坡单骑救主和七进七出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但其实真实的历史里面赵云只有单骑救主,七进七出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在三国后期却又一位将领真正的在敌军中七进七出,创下了神话,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名将,他就是文鸳。

文鸯是文鸳是魏末晋初时期著名的将领,他的父亲是扬州刺史文钦。在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渐露不臣之心,扬州都督,镇东将军司毋丘俭与文钦联合讨司马氏兄弟,文鸯作为先锋参加战斗。

公元254年,司马氏兄弟因为欺压君主,魏帝曹芳便秘密联络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太常夏侯玄欲发动政变,除掉司马氏兄弟。不料事情被泄露,司马师抢先一步,将李丰等三人除掉灭族,又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消息传到扬州后引起了毋丘俭和文钦的激愤,于是便发兵征讨。

当时司马师正患眼疾,得知失态严重,也顾不得病痛,命弟弟司马昭留守,自己亲自带兵出征。毋丘俭和文钦兵进到乐嘉城时与司马师部遭遇。文钦之子文鸯此时年仅18岁,却极有胆识,对文钦说:“司马师远道而来,立足未稳,趁现在袭击,一定能打败敌军。”

于是父子俩分兵行进,文鸯率先杀入司马师寨中。一时间喊杀声四起,文鸯娱骁勇善战,勇不可当。有人忙报给司马师。司马师此时因为眼下新割了肉瘤,疮口还很疼痛。得知这个消息一时大惊失色眼珠从肉瘤疮口中迸了出来。疼痛难忍,但因为是主将唯恐乱了军心,便咬紧被头,把被头都咬烂了。

文鸯在司马师寨前横冲直撞,左突右挡,无人能敌。但其父文钦迟迟不来接应,数次杀入中军帐时都被弓箭射回,只得回撤。司马师见文鸯撤走,命众将追赶。众将谏言说文钦父子骁勇,而且并未打败仗,因此此番撤走恐怕有诈。司马师则说,一鼓作气,再而衰,文鸯鼓噪失去接应,气势已经受挫不得不走,正好趁势追击。

司马师便派追兵追击文鸯,原来文钦迷了路因此没有及时与文鸯汇合。父子相见后文钦打算返回寿春,而文鸯却想再挫一挫司马师的锐气,于是率十余骑兵再次杀入司马师寨中所向披靡,然后才引兵离去。司马师又命左长史司马班率八千人追击,文鸯单枪匹马在数千人中进出六七次,杀伤百余人,使得敌军不敢逼近。《三国演义》里引后人的一首诗称赞文鸯:“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后来叛乱失败后,文鸳又投降了曹魏,司马昭不计前嫌重用文鸳兄弟。西晋建立后,文鸳又立下战功,当时河西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基能率部反抗西晋王朝,一路势不可挡。先后大败秦州刺史胡烈,击杀凉州刺史牵宏,大败凉州刺史苏愉。危急时刻文鸯临危受命,在公元277年三月率凉、秦、雍三州兵力大破秃发树基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多万人归降。经此一役,河西鲜卑实力大损,文鸯也由此成为名闻天下的一代名将。

不过可惜的是文鸳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东安王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因为恨当年文鸳背叛诸葛诞,导致了诸葛诞败亡而被屠灭三族,所以他就诬告文鸳与杨军一起谋反,让他也遭受了灭三族之罪。

可惜了这样的猛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