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柳”开启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朝为官又志同道合的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相似的经历。在文学成就上,两者齐名同称为"韩柳"。他们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共同开启了唐代古文运动,雄踞唐宋八大家之首位。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贡士李翊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回了一封《答李翊书》,由此揭开了“古文运动”的序幕。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首先提出了的,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是相对当时统治文坛的骈文而言的。骈文源于汉末,从南北朝开始一直盛行到韩愈所在的中唐,句式固化,堆砌辞藻,往往影响表达。韩愈极力反对这样的文风,因此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务去陈言”的观点。

柳宗元知道韩愈的想法后鼎力支持韩愈,在探讨中共同提出了文道合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等观点。他们不仅高谈主义,而且反躬践实。在创作上,韩愈柳宗元用一种摆脱陈言俗套、不讲声律、辞藻以及排偶的自由抒写文风,写出了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种多样的大批传世作品。

其间,韩愈的议论文《师说》、应用文《送李愿归盘谷序》、叙事文《张中丞传后续》、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相继问世。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山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也陆续成篇。使得散体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潇洒的文风引起了当时文坛的注意,众文人墨客纷纷向韩柳学习,韩愈和柳宗元成了当时文坛的领袖,一举打破了骈文的统治地位。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改革。从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韩柳去世后,骈文重新崛起,但到了北宋时期又一次掀起波澜,当时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从此韩柳古文成为传统,再到后来的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继承并发展了韩柳古文,直至“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白话文所取代。可以说,韩柳古文传统支配了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今天,他们的古文仍然有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