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殉国前,此人拥兵几十万却不肯勤王,究竟是为什么?

明朝末期,连年灾荒造成农民起义不断,后金的不断侵扰和崇祯皇帝政策的失当,使得明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同陷落、北京危急,明朝廷几乎是哀求着左良玉出兵勤王的,给他允诺了很多好处,左良玉才起草了一份出兵计划递交上去,可还没有得到朝廷答复的时候,就听到了北京陷落、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拥兵几十万的左良玉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却故意慢慢吞吞、不肯发兵勤王,究竟是为什么?

左良玉小的时候是一个孤儿,由自己的叔父抚养长大,甚至连自己的母亲姓什么都不知道。长大成人后,左良玉入朝为官,受到了昌平督治侍郎侯恂的赏识和提拔,推举他做了副将。

崇祯六年(1633年)的时候,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活动的区域遍布三晋和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给明朝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左良玉在跟农民起义军周旋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产生了自己的私心,收留了很多投降的农民起义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得到朝廷50万犒赏的前提之下,左良玉才出兵与李自成交战,不过被李自成打败了,退守到襄阳。之后,左良玉不敢再应战李自成,一路退守到九江观望。此时左良玉手上拥兵20余万,无疑是一个地方诸侯,而他的忠心也十分耐人寻味。

在打败了张献忠后,左良玉率领部队收复了武昌,并驻扎在武昌一带。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同陷落、北京危急,崇祯皇帝下令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赏赐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帅印,并允诺大功告成之后,让他们父子世代驻守武昌地区,希望他能够带兵勤王。这个时候,朝廷几乎是哀求着左良玉出兵了,这是多么无奈的一件事情,也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

与此同时,朝廷还让顺路经过的给事中左懋第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左良玉才慢慢吞吞的起草了一份出兵计划递交上去。可左良玉的奏折还没有得到批复,北京城就已经陷落了,崇祯皇帝也在煤山殉国,明朝灭亡了。

不得不说,左良玉在后期作战中态度真的不积极,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拥兵自重了。一方面这是因为崇祯皇帝性格多疑造成的,袁崇焕、孙传庭等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以至于大将们整日担心自己的性命,不敢放开手脚去拼;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左良玉随着势力的增加,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成为了一方诸侯,以至于后期连崇祯皇帝的命令都不放在眼里。

时人: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凉。次左良玉、汤九州;若京营兵,贼甚轻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