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派南宗南五祖白玉蟾紫清明道真人的修道情怀

《 道 情 》白玉蟾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

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

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

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

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武夷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海南,在宋以前,几乎是蛮荒之地,这里地处“天涯海角”,是文化的沙漠。白玉蟾祖师出生于此,一心想寻仙问道,可叹家乡未有仙山,也无高道。这年他十六岁,他决定渡海北上。第一次离开家乡,身上只带了三百文钱,出门不久后钱便用完,只能变卖衣服,一身褴褛这才走出了广东。

“记得武林天雨雪,衣衫破碎风刮骨,何况身中精气全,犹自冻得皮进血。”“武林”是杭州的别称,白玉蟾祖师尚赖身中精气不失,方才免于冻死。何足悲哉!

“几年霜天卧荒草,几夜月明自绝倒。

受尽寒、忍尽饥,未见些子禅,未见些子道。”

白玉蟾祖师不辞劳苦,寒暑不惧,到处寻仙问道,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多少次卧倒在荒草之中,又有多少次行走在夜月之下,来来往往这些年,到最后也没碰见个有道的师父。他这一路碰见的世人,都在名利二字中追逐,没一个在生死性命中用功。他这些年,也没参到禅,也没悟了道,只是这一路苦行,他没有半点松懈之心。白玉蟾祖师并没有感到失望凄凉,他安慰自己说:

“修道大事,切莫怨尤。我生果有神仙之分,前程自有师指。幸而天与残生,受此饥寒劳苦,何足悲哉!”

“偶然一日天开眼,陈泥丸公知我懒。

癸酉中秋野外晴,独坐松阴说长短。”

直到有一天,仿佛老天开眼了,他碰到了陈楠祖师。陈楠祖师自号翠虚道人,以泥丸为人治病,无不药到病除,故人都称他为“陈泥丸”。陈祖见他有神仙之才,便携他一同云游,两人一路来到了罗浮山。在罗浮山,陈祖以金丹火候秘诀传授与他。在这里,白玉蟾祖师接陈泥丸祖师的法脉,正式成为南宗金丹派的传人。

后来,白玉蟾祖师在《谢仙师寄书词》中,仍然感激地提到自己的师父:“恭惟圣师泥丸翠虚真人,拓世英雄,补天手段,心传云雨深深旨,手握雷霆赫赫权。顾玉蟾三代感师恩,千年待真驭,说刀圭于癸酉秋月之夕,尽坎离于乙亥春雨。”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参访仙缘

“玉蟾你也好凯头,何似拂袖归去休。

有可度人施设处,便还钟吕逞风流。”

或许前期的苦行经历,是上天给予白玉蟾祖师的考验,经历过了风雨,终于见到了彩虹。这次的云游,倒是顺畅许多。白玉蟾祖师在黎母山,遇神人授与他上清法箓、洞玄雷诀。在湖北武当山,遇到白发老者,与他讲行施符咒、济人立功之法。又在四川青城山,遇老道士传授《度人经》之秘诀。转至巴陵时,民染瘟疫,白玉蟾祖师以符水济民,驱邪治病,神效非常;用经法超度亡魂,也皆有感应。自此以后,白玉蟾祖师呼召雷雨,收摄魔精,方方设教,处处积功,其道法境界渐入佳境。如是七年,便回到罗浮山。当年陈泥丸祖师传授金丹之法与白玉蟾祖师之后,让他下山历练,一是为了让他参访仙缘,二是为了让他度人积功。没有金丹之法作为基础,也就没有雷法和符法、经法。白玉蟾祖师回到罗浮山之后,又得陈泥丸祖师的指点传授,修道之路,渐趋功圆行满。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释 文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真实的自己

“我到人间未百年,恰如顷刻在三天。

向来我本雷霆吏,今更休疑作甚仙。”

陈泥丸祖师升仙之后,白玉蟾祖师便离开了罗浮山,再次来到武夷山。他长期居住在武夷山收徒讲学,建立了南宗的道团组织。这个时候的武夷山,已经不是当初“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的武夷山了。当初他身如乞丐,四处云游,到了武夷山、龙虎山这些名山大庙,没人理他,被人恶言相对。到如今,白玉蟾祖师仙名远播,各处名山都请他前去讲道。他在龙虎山,天师张宗演将他奉为上宾;在玉隆万寿宫,适逢皇帝降御香建醮于玉隆宫,白玉蟾“为国升座”;在湖北九宫山,皇帝让他在瑞庆宫主持国醮,有神龙见于天。其后的种种荣显,不可具述。然而这一切不过都是为了传道、弘道而做的努力,白玉蟾祖师岂会是贪慕虚荣名利之人?

正如白玉蟾祖师自己所说:

“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