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惠州》“亭”有料! 探寻惠城名人亭背后故事

惠州历来是文人墨客名吏重臣荟萃之地,除了他们留下的足迹,现在的惠州,还有不少以名人名、字、号命名的建筑、桥梁亭台以及山水道路。为了更好地挖掘惠州历史文化,《东江时报》推出“地名惠州”系列报道。在首期探寻以名人名字命名的道路后,这期探寻名人亭。为纪念名人,惠州名人亭不少,分布在各处。它们都有什么来头和故事?

今天

小编就带你去看看

惠城4座有代表性的“名人亭”

一探背后有何故事

仲元亭、东坡亭、江孝子亭、鼎臣亭……细细盘点,小编发现,仅仅在惠城老城区,或在西湖边上,或藏身老街,或在东江边上就有数座以名人名或字命名的有历史意义的亭子。

中山路鼎臣亭

铭记文化名人徐铉

中山路鼎臣亭

要寻找鼎臣亭,没有熟人指引,估计很难找到。

在惠城区中山北路西侧的一个角落里,两把锈迹斑斑的锁锁住了通向鼎臣亭的入口。鼎臣亭为两层楼亭,中西结合,造型典雅,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国风格,至今整体基本保持完好。不过,鼎臣亭早已不见了建造时的恢宏,在历史遗迹随处可觅的腢山上,比起望野亭、中山纪念堂、文笔塔,鼎臣亭犹如落寞的剑客,孤身一人。

鼎臣亭建于民国时期

据民国《惠州西湖志》记载,鼎臣亭在梌山上,民国二十三年(1934),(徐姓)族人徐景棠、徐兆松等,以族谱载宋初其祖徐铉(字鼎臣)夫妇骸骨由江西移葬于此,特为建亭。

这个建于民国的亭子,与其说是血脉的延续,毋宁说是精神的延续。鼎臣是一个文人的字,五代宋初的文学家、书法家、《说文解字》修订者徐铉(916-991),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与弟徐锴均有文名,精文字学,号称“二徐”。徐铉初事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开宝七年(974),宋灭南唐,徐铉随后主李煜入觐宋太祖,被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淳化二年(991),因事贬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卒于贬所。生平事迹见载《宋史》,有《徐骑省集》及《大徐说文本》传世。

后人为纪念其祖徐铉而建

徐铉卒后,其子徐肇基迁广东,居南雄珠玑巷。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徐铉孙徐德明(1012-1090)任广南东路防御使,“子孙繁衍,皆家于粤”,“散处广、惠间。”据徐氏族谱载:徐德明于任职期间,将徐铉及配妣赵夫人由江西南昌西山鸾岗迁至惠州,葬于梌山。自后,徐氏子孙每年都前来梌山扫墓。明洪武四年(1371),惠州建造府署,墓地被圈入后园,徐氏子孙不得擅入,只能在琴台前遥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府王煐查悉此事,准予徐氏子孙春秋入衙祭祀。清末府署被焚废,辟为公园,徐铉灵穴亦复平毁,徐氏后人“恐先垄湮没,文献无征”,于民国十一年(1922)及二十三年(1934)先后两次上书惠阳县政府,请求于梌山建立墓碑亭以为纪念,终得允许。碑亭于1934年动工,约六月而建成,以徐铉字“鼎臣”名亭。经事者徐兆松作《鼎臣亭记》,勒石立碑于亭中。民国广东岭南大学教授、原惠阳县长杨寿昌亦撰《宋徐鼎臣先生墓碑亭记》详叙其始末。

鼎臣亭,不但纪念着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名人,也为梌山留下了一段佳话,形象地诠释包容四海的惠州精神。

丰渚园江孝子亭

留镇湖山孝子阡

丰渚园江孝子亭。

历史上与惠州西湖有关联的名人,相对来说,都有自己的精神影响领域,苏堤、孤山无疑是属于苏东坡的,宋湘的故事在丰湖书院,邓承修的治湖功绩可在百花洲找到印记……

今天,人们走进丰渚园,驻足荷花亭,无疑走进了一个文人和孝子的传说中,因为,荷花亭又称江孝子亭——— “江孝子”江逢辰,是那个吟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晚清惠州著名才子。

江逢辰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江逢辰,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庵,清归善县城花园围(今惠州惠城区桥东)人,作为一名进士,江逢辰是晚清惠州最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之一,其诗词文、书画印样样精通,是清代惠州复合型人才的典型代表。

江逢辰早年读书丰湖书院,深受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赏爱,尝谓“归善江生逢辰执业甚恭,考其行文,佳士也!”因此特别写了一首诗相赠,诗的头四句说:“水木清深讲舍开,得人胜获百琼瑰。义犹兄弟真投分,行尽江山见此才。”字里行间充满了“得人”的喜悦。年余,梁鼎芬调长端溪书院和广雅书院,江逢辰都追随其后,是有名的“丰湖十子”之一。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江逢辰考进士时,有人建议他暗通关节谋一优差,江逢辰将此事如实报告梁鼎芬。梁鼎芬回应说:此路为我当年所不取,这就更坚定了江以真才实学应考的决心。结果虽然只当上户部主事的穷京官,他并不后悔。

甲午战争爆发,官僚们风声鹤唳,纷纷弃职逃遁,江岿然不动,尽忠职守,忧愤咯血。战后见清廷割地求和,丧权辱国,又愤然辞官归里。

民国时在丰渚募筑江孝子亭

江逢辰性至孝,“侍母疾,号泣露祷,形神俱瘁”。不久,他母亲病逝,他上山在草棚住了3年,才回到家中。长年的风餐露宿,自我折磨,江逢辰染上了绝症,回家后不久便一病不起。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七日,江逢辰不治而卒,时年41岁。

两广总督张之洞听闻噩耗,发出“孝通之才不能应世而用”的感慨。梁启超在日本时写《饮冰室诗话》时收录了何翙高的七绝 《送江孝通户部出都》,他在文后的附记里说:“孝通名逢辰,吾乡畸士,今既死矣!”

江逢辰死时家境贫寒,在亲朋好友资助下,草葬在鳄湖西紫薇山南面的山坡上,立孝子阡。爱国诗人丘逢甲游湖诗:“携履寻碑遍洞天,锦囊零落鬼才篇。排云长爪呼啊奶,留镇湖山孝子阡。”

民国《惠州西湖志》记载,民国五年(1916),南海人盛景熙、梁志文,邑人李岱青等为纪念江孝子,在丰渚募筑“江孝子亭”,后改建“孤桐馆”,沿渚遍莳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开,香远溢清,遂称“荷花亭”。现在所看到的琉璃碧瓦、飞檐翘角酷似荷花的亭宇,则是近年来建设丰渚园时重建的江孝子亭。

桥东东坡亭

始建于乾隆年间

桥东东坡亭。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摄

900多年前南贬惠州的苏东坡在留下了不少“苏迹”,东坡祠(亦称东坡故居)、朝云墓、苏堤、西新桥等等,后人为缅怀和纪念苏东坡,还创造了很多与东坡有关的东西,如东坡路、东坡亭、东坡公园、东坡酒楼。其中,东坡亭比较引人瞩目,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就在桥东白鹤峰上,这也是东坡祠所在地。

现在的亭子为1960年所筑

东坡祠,是惠州的人文地标。900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水东白鹤峰顶购地数亩,筑屋20间。惠州人后来将其改建成纪念这位文化巨人的东坡祠。

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白鹤峰上筑东坡亭。陆飞在《归善县志》“跋”中记述:“今白鹤峰有东坡祠,即当日故居,祠之右,沿江有亭。为东坡亭,皆乾隆四十四年归善知县冯履谦所修筑。亭左右,有两池,一为朱(用朱砂制成的墨)池,一为墨沼,皆浅涸。”

毁于抗战烽火的东坡亭原建在白鹤峰北面沿江处,已坍圯,现在的亭子为1960年所筑。

2015年12月,重修东坡祠项目正式动工。如今,东坡祠地块工程主要建筑主体工程已完成,近期组织陈列布展,年底前将向公众开放,一座让人仰慕的精神地标即将重立。

东坡祠重修时亭子并未动迁

在重修东坡祠的过程中,东坡亭和东坡雕像没有被拆除,而是矗立原地,将与新的东坡祠一道,迎接世人游览目光。该亭子为六角亭,飞檐犹如白鹤展翅,典雅端庄,与一旁的东坡雕像相得益彰。

在2012年惠州卫生学校搬离白鹤峰、异地办学之前,东坡祠地块有数十年都作为该校的教学用地,东坡亭也在该校的管理范围内。

上世纪90年代,市民郭鸣曾是惠州卫生学校的学生,在他的记忆中,东坡亭是学生们纳凉、小聚和阅读的好去处。“我们知道学校所在地为东坡故居,但东坡故居除了东坡井就没有其他物件了。”郭鸣说,这个东坡亭,也算是东坡故居的一个遗物了,每当看到亭子和旁边的东坡雕像,就能想起苏东坡,为他虽处逆境却乐观阔达的个性而感染,并从中吸取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

郭鸣期待着东坡祠重修后整个白鹤峰的环境能有大变化。“等东坡祠重修好开放后,我再回去寻觅一下旧时光。”

丰湖仲元亭

现重新矗立于荔浦风清公园

为纪念名人,惠州名人亭不少。因莞惠城轨西湖站施工,荔浦风清公园内的仲元亭也一块一块地卸下封存。如今公园建设接近尾声,仲元亭又重新矗立。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这是一座改来改去的亭子。

前些年,因为莞惠城轨西湖站的施工,荔浦风清公园拆除,仲元亭也一块一块地卸下封存,如今随着荔浦风清公园建设接近尾声,仲元亭又重新矗立。

邓铿为民主革命英勇献身

邓铿,名士元,字仲元。1886年1月31日生于广东梅县,7岁时随父亲邓金生经商落户淡水。1906年,邓铿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去香港。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在东江组建第一军,邓铿任参谋长。在惠州战役中,身先士卒,率众击溃守城清军,提督秦炳直投降。广州光复后,广东军政府成立,邓铿任陆军司长及稽勋局长。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不久返粤讨袁(世凯)。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邓铿出任援闽粤军参谋长。1918年5月,邓铿率粤军向福建全线进攻,连克闽西南二十余县,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贡献。邓铿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与阻挠北伐的陈炯明作坚决斗争。

1922年3月21日傍晚,邓铿在广九站遭到暴徒枪击,负伤抢救无效逝世,年仅37岁。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追赠邓铿为陆军上将,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并为他亲书墓碣。人们称邓铿为“粤军灵魂”。

纪念“粤军灵魂”邓铿

为纪念邓铿为民主革命所作的贡献和英勇献身的精神,1930年,邑人梁葆真捐地,请师长李务滋募万金,在惠州荔浦建“纪邓山庄”。纪邓山庄占地约2000平方米,座西向东,房前有一游泳池,庄内种植了榕树、铁树、木棉和花草等,整个山庄非常秀丽(毁1985年)。

1937年,军长李扬敬特请当时国内著名的建筑师刘既源设计,筑仲元亭于纪邓山庄南面。亭的底座六角形,内中空,每边有六个半圆形洞门,半没于银波涟漪的西湖水中。亭面覆以绿色的玻璃瓦,六角宝珠顶,飞檐微翘。内外各有六条红色的圆柱拱托,亭四周灰白色的护栏饰以回纹图案,素雅简朴。肃穆的气氛令谒亭者而生缅怀情思。

据老惠州蓝天柱回忆,抗战期间,惠州守军曾在仲元亭里安排了两挺机关枪,利用地貌重创了入侵日军。抗战后期,仲元亭遭严重破坏,直到1987年才按原貌重修。

转载注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