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要打仗就会国库空虚?原因之一让人感到可笑!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其本质几乎等同于烧钱。除了民心等因素外,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因素,大概便是武器性能与经济实力了——基本上,谁的武器性能好、经济实力强,谁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就要容易得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际上,不管是什么时候的战争,武器性能与经济实力都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看起来现代战争很烧钱,但古代战争也不遑多让。

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不论是什么朝代,几乎每次大型战争进行到一定阶段,户部尚书就开始“哭穷”了。这也让不少人疑惑不已:难道偌大一个王朝的经济,还不足以支撑不了一次大型战争吗?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在六部中,户部尚书(某些朝代可能不是这个称谓)执掌国家财政工作,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但管辖范围远大于财政部长;实际上,它几乎等同当今主管财政、税收、民政、金融、公安等部门的国务院副总理。

也就是说,战争时期,除了要统筹战争所需外,户部尚书还要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而后者所需的钱粮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户部尚书“哭穷”并不是危言耸听,他必须让君王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被战争冲昏了头脑。

再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见得就比现代战争省钱。在和平年代,军饷、武器等军需不会有太大浮动,也很容易考量具体数目。但是,一旦战争开启,这个数据就会直线上升——除了正常的军需支出、士兵伤亡支出等,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才是最要命的。

战争时期,不仅仅军队支出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军队的正常补给,肯定要加大徭役的力度,社会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也就造成社会总产出在不断减少,几乎每一场大型战争就要透支两年以上税收,如此发展下去,国库怎么可能不空虚?

此外,大臣们哭穷称“国库空虚”,其实还有一个令人汗颜的原因。以宋朝为例,国家的赋税除了养兵之外,剩下的很大一部分都拿去养官员、读书人等群体。一旦战争开启,这部分人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么,你指望他们对打仗有热情吗?

再以明朝为例,天下过半土地集中在官员和士绅手中,附庸在他们手下的人很多,这部分人几乎等同于他们的私人物品,是不需要纳税的;而一旦战争开启,这部分收益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既然如此,“战争破产论”会有市场,也就不奇怪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