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针线里缝的都是故事,端午约不约

香包最早称容臭、香囊、荷包、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地方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一说香包可以避邪,就有了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的传统习惯。

庆阳香包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绌绌"

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线盘类

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体刺绣类

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面刺绣类

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2001年,文物专家对庆阳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搬迁时,发现了一只刺有变形梅花、荷花及缠枝花纹饰的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美誉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5000多年前,庆阳的先民们就在这里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而与之相生相伴的香包、剪纸、刺绣、皮影等民俗文化,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且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手法多样,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工艺。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了。”一针一线,都浓缩在香包里,人生百态,或奢华,或平淡,不用评说,形意相现。在这小小的香包里,不仅包裹着沁人心脾的香料,还有千百年不灭的手艺人精神,以及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