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千年吃肉史 浅谈华夏羊文化

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历史上,羊是中国先人们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对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具有崇高的地位。羊是人类的朋友,我国大江南北、塞边海滨无处不有。南方处处有山羊,北方草原有绵羊,西部雪域高原则有珍贵的藏羚羊。

总之,羊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起了很大作用,这一漫长过程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羊”文化。

羊与汉字文化

“真、善、美”是中国百姓传统价值观的三个重要内容,而三者均与“羊”有关,其中“美”和“善”则直接因“羊”而产生。

《说文解字》将“美”字和“善”字均归入“羊”部,认为“羊大为美”。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上,“羊”字是戴着羊角饰物的人的形象,即以“羊人为美”。

而“善”字亦与“羊”相关,即“口”出善言、心地善良。

“真”字却形似一只肥羊,“真”字下面的“八”象羊的双角,上面一竖象条羊尾巴,两头的两横象羊的四腿,中部则象羊的壮硕身躯。

而与“羊”有关的词语则有“喜气洋洋”、“洋洋洒洒”、“洋洋得意”、“懒洋洋”等。

现在常用的群众一词的“群”字,亦与“羊”有关,即君子旁边有羔羊,两者均善良、纯朴、敦厚、诚实,具有美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也最能代表人民大众。

羊的象征及寓意

“羊”还有美好、吉祥、如意、平安、成功等意。如成语中就有“三羊开泰”,比赛赢了的“赢”和爹娘的“娘”,其读音在许多方言中也读“羊”。胎儿在母体时就靠羊水供应营养、水和氧气等,而“氧”字也与“羊”有关。

“羊”还是财富的象征。衡量牧民财富主要看家里有多少只羊等。奇巧的是,国际货币符号“¥”亦与“羊”字十分相似。

羊质朴无瑕,乐于奉献,孝顺有礼,品德高尚。羊吃的是草,奉献的却全身是宝。明代“羊有跪乳之恩”的说法流传至今,人们用以教育子女要懂得孝顺父母。

中国生肖文化亦认为,属羊的人系“善心仁慈,任性艺术家”。他们“是高贵的、迷人的、有艺术家气质的、亦喜爱大自然。”

陶羊及羊骨遗存

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古代社会文化中羊的遗址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余处,发掘的遗存有:羊骨、羊骨架、下颌骨、臼齿、羊牙床、陶羊、羊头 及陶羊圈等,证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各流域,以至沿海各省和西北、西南等地区,在新时器时代就已有养羊业,据碳测定把我国养羊历史推进到八千年前。

羊的青铜礼器和玉器

我国的青铜器历史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则是我国青铜器大发展的时代。殷商时期有关羊的青铜器制品,大多可称为稀世珍品。在各种礼器上大多刻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纹饰,其中包括大量的羊形青铜器、玉器。这些精美的纹饰使青铜器显得非常华贵,同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四羊方尊、双羊尊、羊尊、三羊垒、四羊首垒等就是铸有突起羊头的青铜礼器,对人们了解并研究我国羊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殷墟出土大量玉器、骨器中发现有许多写实性羊头或羊头形器。

以诗咏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咏及“羊”的有十四首。

南北朝时的北魏,政局稳定,地域广大,畜牧业发达,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赞美祖国西北辽阔地域草地畜牧业风光美景的鲜卑族民歌。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极品,吟咏羊的唐诗中也有不少佳作,以诗咏羊,以羊寓情。

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写《咏羊》诗一首,以诗言志,备见节操:“长髯主薄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牵引驾车如卫珍,叱教起石羡初平。出都不失成君义,跪乳能知报母情。千载匈奴多牧养,坚持苦节汉苏卿。”

羊画及羊的工艺美术作品

南宋画家陈居中创作了一幅画羊的佳作——《四羊图》。该图描绘在秋天,4只羊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嬉戏的情景,其中2只羊追抵为戏的场面生趣盎然。

元朝画家赵孟兆画的《二羊图卷》为墨笔纸本,二羊一肥硕,一毛长,相映成趣,是一幅传世佳作。

在中国的羊文化中,“三羊开泰”工艺美术作品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大多为阳光下有3只羊的形象,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安泰。

与“羊”字有关的成语、春联、歇后语

与“羊”字有关的成语、春联、歇后语很多,试举如下:

⑴ 、成语

亡羊补牢:意思是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设法补救,还不算晚。

羊质虎皮:意思是本來是羊,披上虎皮,本性仍怯弱。比喻外强中干或虚有其表。

羊肠小道:形容曲折狭隘的小路。

顺手牵羊:比喻顺手拿走人家的东西。

羝羊触藩:公羊角钩在籬笆上,比喻进退两难。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替罪羊:在我国殷商时期,有用奴隶献祭的恶俗即所谓“人祭”,这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中有大量发现。在当时,特别是殷人的敌人-以羊为图腾的羌人,被殷人大量捕获用于杀祭。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羌人的反抗,人祭被严格控制使用,便用羌人的图腾-羊来替代,这是“替罪羊”的真正开始。

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⑵、春联

羊毫书特色,燕翼绣春光。

马去雄风在,羊来福气生。

骏马奔千里,吉羊进万家。

马啸英雄浩气,羊鸣世纪春光。

马去羊来三春美,月圆花好五谷丰。

春满神州舒画卷,羊临华夏入诗篇。

老马奋蹄知路远,羔羊跪乳感恩深。

五羊献瑞人增寿,百鸟鸣春喜盈门。

誓做长征千里马,争当改革领头羊。

万树争荣添翠色,五羊献瑞报佳音。

⑶、歇后语

狼夸羊肥—不怀好意

放羊人拾柴禾—捎带

牵只羊全家动手—人浮于事

披着羊皮的狼—伪装慈善,用心险恶

绵羊的尾巴—翘不起来

山羊额上的肉—没油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