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力平平屡战屡败 却为何成为三国时曹魏第一大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涌现出了无数风流人物,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无论是魏蜀吴哪个国家,麾下的猛将都是一时俊杰。那么魏蜀吴三国中,谁才是第一大将呢?蜀国是最没争议的,关羽绝对是蜀国的第一大将。吴国的话只能是周瑜(虽然太史慈、甘宁更猛,可是他们都只是周瑜的部下)。

倒是曹魏第一大将有不少网友议论纷纷,大多数网友更支持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是曹魏第一大将。

如果按对曹魏的功劳来说,张辽倒可以称得上第一大将,虽然他是降将,可是功劳确实很大。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大将,却是夏侯惇,他在曹魏诸将中地位是最高的。

不过从夏侯惇的个人履历来看,他这个第一大将的头衔实在有点名不副实。

《三国演义》里明显对夏侯惇是捧上天的,夏侯惇拔矢啖睛可谓是比关羽刮骨疗伤更让人看着热血沸腾,更让人觉得其勇猛无敌,然后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夏侯惇不服气堵截关羽,竟然和关羽战了个不分上下,实在是厉害。

要知道关羽在得赤兔马后,诛颜良斩文丑,面对张飞的偷袭还能接住张飞的丈八蛇矛,让张飞无可奈何,这个时候的关云长堪称无敌,可是夏侯惇却在瞎了一只眼,视力受阻的情况下还能和关羽战平,罗贯中是多喜欢夏侯惇啊,竟把他写得如此勇猛善战。

可惜的是,正史里的夏侯惇的战绩却只能用能力平平来形容,行军作战更是屡战屡败。

正史中对夏侯惇的出征记载比较有记可查的一共五次,却四次败北,一次胜利也是别人的功劳,这五次分别是:

第一次,曹操好友张邈背弃曹操投靠吕布,曹操后方不稳,驻守后方的夏侯惇甚至被吕布派出的小兵给劫持了,没错,就是被吕布派出的小兵劫持在了军营之中,如此可以看出夏侯惇武艺平平,连小兵都打不过。要不是韩浩临危不乱,吓破了劫持夏侯惇的小兵的胆,夏侯惇只怕性命不保。

第二次,就是夏侯惇失去眼睛的那一次战斗,被吕布的士兵射中了眼睛,再度败北。

第三次,奉曹操命去帮刘备,却被吕布部将高顺所击败。

第四次,就是非常有名的火烧博望坡,夏侯惇轻兵冒进,被刘备一把火烧了个大败,幸亏有李典前来搭救,不然就被刘备给灭了(正史里是刘备烧的博望坡,当时诸葛亮还未出山)。

第五次,卫固在河东反叛,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合兵一处,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又派张既去关中征调马腾等将领,都归钟繇节制,钟繇出兵进攻张晟等,大获全胜,斩杀卫固、张琰等人,赦免了其余的党羽。这次是胜了,可是功劳是钟繇的。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夏侯惇可谓是屡战屡败。不过他却得到了曹魏三代掌权人的重用,最终被封大将军,成为了曹魏大将第一人,死后还与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为什么夏侯惇能力平平却能得到曹操的重用呢?很多人会说因为夏侯氏和曹氏原本是一家,夏侯氏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而且忠诚度高,所以被受重用。

其实曹操到底是不是原本姓夏侯还有待商榷,因为后来曹氏子弟有和夏侯氏结婚的记录,当时是不允许同姓通婚的,这又让曹操到底是不是姓夏侯蒙上了阴影。

不过以夏侯惇夏侯渊为首的夏侯氏确实对曹魏忠心耿耿,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除了忠心外,夏侯惇在理政方面,在稳定后方方面确实也颇有建树,一呢是他和曹操关系亲厚,地位高,能震得住后方的宵小,二呢夏侯惇在后方治灾屯田方面也建树颇多,这对曹魏的贡献是莫大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夏侯惇的政治觉悟很高,据《曹瞒传》及《世语》记载,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认为应先灭蜀,蜀地平定了则江东自会归服,二方既定,然后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称帝,曹操听从这个意见。

也就是说夏侯惇是支持曹操称帝的,这就让他与荀彧那些汉室忠臣明显区分开来,摆明了自己忠心的是曹操,是曹氏势力,这就是站队正确的表现。

然后曹操称王后,曹操的部将谋臣除了夏侯惇外都成为了魏国的臣属,因为曹操特别看着夏侯惇,此举抬高了夏侯惇的地位,也就是说曹操和夏侯惇是平级的,都是汉朝的臣子,夏侯惇并不是曹操的臣子。

可是夏侯惇却并未蹬鼻子上脸,坚决不同意曹操的安排,还以做汉臣为耻,不愿意做汉朝的前将军,后来还是曹操的坚持他才不得不做,却因为显得郁郁寡欢。

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称帝后,夏侯惇才做了曹魏的大将军,真正的成为了曹魏第一大将,不过可惜他不久后就去世了。

所以说给人打工要有觉悟,跟对老板后就要站队坚决,只要你有觉悟高,懂老板心思,又绝对的忠心,再加上有那么点能力,又何愁老板不重要呢?三国曹操曹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