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民间如何避讳?朱元璋一个字就避开了,果然高明

五千年,对于这茫茫宇宙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乃一瞬之间。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五千年足已建立起了不起的文明,20年前谁能想到现在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礼仪,君主与臣子之间,父亲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上下关系十分明确,任何人不能越界。同样是一个人,他可以活的打个喷嚏都有人害怕有人问候,也可以活的毫无尊严,任人打骂压榨。而且古人尤其注重避讳,这体现在各个方面,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最能体现这个的,就是名字的避讳。唐代大诗人李贺,就是因为避讳他父亲的名字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导致如此人才不能为国效力。后来尽管韩愈极力推荐李贺,也不能阻止封建势力对知识分子的打压。

明朝大家都知道,中央集权十分集中。徐辉祖,他父亲可是随明太祖打天下的徐达,乃是功臣之子。他本名其实叫允恭,只因朱允炆的出生才被迫改成辉祖。这可以说是十分封建了。那问题来了,明朝皇帝都姓朱,你说这吃猪肉杀猪的时候那可怎么办。就比如说,一个老百姓,以杀猪卖猪肉为生,这在集市上吆喝:“新鲜的猪肉喽!”估计还没等话说完就会被带走吧。卖个猪肉脑袋落地了,你说这冤不冤啊!

不过,明太祖也不傻,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会让它发生。总不能因为这而全国上下禁止杀猪吃猪肉吧。再说他也是白手起家,从农民混过来的,深知百姓的不容易。平日里可以说是非常亲民。这猪肉得吃,要怎么整?当然是改猪的叫法了,于是法令颁布,猪更名为“彘”或“豕”。

这名字避讳可不光这,毕竟皇室不只有一个朱姓。于是,为避讳而出的法律诞生了:如果上书不小心触犯避讳打八十大板,而要触犯了皇室人员的姓名,则是一百大板。这种事情,在现代看来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古代,在极度封建的社会,这也再正常不过。古代的封建思想可以说是十分残忍,有时候你还不知道干了什么,脑袋可就着了地。尤其是到后来,文字狱时,那是弄得人心惶惶啊!这也导致当时许多的文献都能不能完完整整的流传下来,十分可惜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