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七十二贤传之五——闵损(子骞)传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尊称闵子,春秋末期鲁国(今属山东省)人。字子骞,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十五岁,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有“芦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传唱至今。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被后人评为"二十四孝"之一。

闵损幼年丧母,闵损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了两个弟弟,继母渐渐对他不好起来。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损絮芦花。冬天闵损随父外出驾车时,冻得缩成一团,抓不住缰绳。其父见他穿着厚厚的棉衣还冻成这样,十分生气,抽了他一鞭子,谁料鞭子抽破了棉衣,里面的芦花洒了出来。其父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大怒,回到家就要休了妻子。这时闵损却连忙替继母求情,跪地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么二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也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最后也把子骞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的爱护。闵损一直对父母、昆弟极尽孝顺、友爱之情,受到了父母和乡邻的称赞。“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这个典故被称为"芦衣顺母",被后人列入“二十四孝之一”,常被后人搬上各种戏剧舞台。

闵损成人之后,父亲故世,正守丧三年未满时,国家又遇战事,便应征从军。艰辛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闵损深深体味到世事不易,逐渐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时很少讲话,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有一次,鲁国要役使民众翻修仓库,闵损说,修理一下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大翻修呢?孔子得知此事,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在跟随孔子学习过程中,闵损处处表现出成熟和世故。他不仅勤奋刻苦,而且与颜回相似,十分恭谨敬师。他有机会常伴孔子左右,从来都是"訚訚如也",始终保持恭敬正直的姿态。

闵损对后世的的影响是他的思想品行,而以"孝行"最大,孔子也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闵损在修身养性中,很少追求物质享受,当“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时也"视之如坛土矣"。仕途观念也很淡薄。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

闵损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有一个时期,晋国、楚国想以高官厚禄,诱使闵损去干有损仁德的事,被他断然拒绝,此事一时间被传为美谈。孔子后来在总结其得意门生的特长时,曾将他与以德行名世的颜渊相提并论,在孔子看来,闵损的道德修养是很高的,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德行科)之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