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躲过的战与灾!

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有个结论,人类史上十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战乱或冲突,造成了人口锐减,这十几次刚好与当时的极寒气候有关。

换句话说,寒冷的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战乱,因为食物减少,争抢掠夺就成了一种手段。

中国一直是内乱外战不断,本来就多灾多难。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成功躲过了几次震撼地区或世界的灾害、冲突或可能的战祸兵祸。‍黑死病

黑死病在影视作品中有涉及

黑死病发生于1348年~1451年,是在欧洲爆发的一次大型瘟疫,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曾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在1656至1721年间,欧洲诸国就先后走出黑死病的阴影。人们懂得了消毒,而且运用隔离截制了疾病的传播,再加上人的免疫抗性不断增加,黑死病也就慢慢消失了。

中国古代各类疫情不断,但是很少有席卷天下的大疫(让大家最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清代顺治期间,年幼康熙染上天花,)。黑死病时期,正直中国的元末明初时期,当时的人口减少大部分人是在战乱中死的,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可怕的瘟疫蔓延。黑衣大食的入侵计划

吐蕃是当时的强国,甚至可挑战大唐

公元7至8世纪之交,当吐蕃与唐朝在西域频繁争夺之时,白衣大食(阿拉伯)东征的军队已开进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当时,白衣大食的军队在其呼罗珊总督的率领下,攻占了当时尚属唐朝领辖的今楚河以南、帕米尔以西的广大中亚地区,并企图向中国本土推进。

但是,公元750年,阿拔期王朝(黑衣大食)代替了哈里发政权;次年(751),黑衣大食的军队便在怛逻斯(今中亚之江布尔城)击败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大军。大唐怛罗斯战役中惨败于黑衣大食之手,安西四镇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两万精锐战死和被俘各半。从此,唐在中亚的势力开始退缩。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军队无力西顾;吐蕃乘虚攻占河陇和西域大部,并举国之兵和大食争夺西域。

在唐朝退出中亚以后,这两大帝国开始为西域大打出手。从此中亚进入阿拉伯和吐蕃的争夺战。安史之乱后,阿拉伯认为中国很弱,因此谋划攻占中国,但此时陕西,甘肃部分以及西域大部都落入吐蕃之手,阿拉伯要想进攻中国必过吐蕃。于是吐蕃与阿拉伯帝国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吐蕃三战三胜,使阿拉伯彻底断绝了东进的念头。

阿拉伯后来因为内乱也渐渐衰落,但阿拉伯的扩张带来了伊斯兰教,使得中亚开始伊斯兰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明朝朱棣时期,当时的帖木儿横扫欧亚(被历史学家形容为“十五世纪地球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已经准备攻打明朝,但帖木儿君主嗜酒如命,酗酒而亡。避免五花八门、根深蒂固的宗教冲突

欧洲国家,中东、中亚国家等等,很多战争战乱都是由宗教冲突引起的。一直到现在,地区冲突都是宗教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和当今每年因为宗教冲突都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鲜卑、金、元统治中原时期,并没有出现强征中国人信奉某种宗教,这就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我们应该感谢汉朝时期,佛教对中国的传入传播,以至于从古到今,依然是为多数中国人普遍接受、认同的宗教,并与中华文化结合发展,这样一种格局保持了宗教方面的稳定。

我们也应该感谢孔子儒家为主的中华正统文化,是它树立起了强大的传统文化主流位置,并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阔的融合其他文化的能力,虽然它不属于宗教——但在诸多外国学者眼里,称之为“儒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