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千年前,职业哭丧人就已经存在了!

在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中,很多次提到丧事。现在人提起这个事情,好像比较避讳,都不愿谈论这方面的事。那为什么儒家却这么重视这个丧事呢?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对小孩子很重视,但是对老年人就不太关心了,西方的老年人确实很可怜。我们中国文化则重视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到死,小孩子要栽培,老了也要有人养,所以中国自古重视孝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至于孤苦伶仃,年老没人陪,中国的老年人确实过的是最幸福的。

也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对丧礼都很重视。凡事都有两面,过犹不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丧礼的繁复程度就走到了极端,比如一副棺材就有三套,棺衣、棺、棺椁,土葬的话里面还要放木炭、石灰等等。繁复的确实有些过分,所以当时就有人出来反对了,其中反对最厉害的就是孔子后边的墨子,他认为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是不应该的,为此还写了一篇《节丧》。

说了这么多,那这个丧礼到底怎么办,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境界呢?《论语.子张》里子游总结一句非常经典,我们看原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他的思想也是根据孔子的传统来的,但是他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对丧礼过分的铺张浪费,也是不太满意的。所以他说的这句话非常经典,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中丧礼的精神和境界。

他认为办丧事只要诚心哀痛就够了,表面办的热热闹闹,非常铺张,非常隆重,但内心没有一点哀痛,外面的排场办的再好,也不和丧礼的精神。前几年网上经常听说有人职业哭丧,后来才发现,这并不是新鲜现象,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就有这种行业了,专门替人哭死人赚钱谋生,那种哭丧的声音,比唱歌还好听,很专业,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流弊。

现在我们看丧礼也是越来越热闹,有的还请了西洋乐队,有的还请了唱歌的助兴,有的村里一家办丧事,请全村人大吃大喝三天,这其实已经脱离了中国文化中丧礼的精神,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对亡人的哀痛之情,其他的形式其实都是无足轻重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