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甘做牵线木偶,宁死也要为自己活一次,不愧为枭雄之后!

有一天,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晋明帝司马绍,当时司马绍问温峤,当年西晋统一天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温峤猛然间遇到这个问题,一时间没有答案,无法作答。就在这个时候,王导在一旁说:“温将军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时期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 随后,王导就从司马懿创业之初开始说起,提及他曾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后来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的事。晋明帝听后,坐床上羞愧掩面,说道:“真如大将军所言,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

是的,司马绍没有说错,西晋就只存活了。而他们所提及的高贵乡公,则是曹丕的孙子,继承皇帝前就被封为高贵乡公的曹髦。当年司马师废除曹芳,本想立曹据为帝,但在郭太后的执意要求下,司马师不得已立下了“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曹髦为帝。或许在郭太后看来,曹髦在诸位曹家后裔之中最像曹操,或许有机会一举扳倒司马家,因此才坚持让曹髦登基称帝的吧。只可惜郭太后知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料到故事的结尾。

曹髦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懂事,当他来到洛阳后,并没有按照司马师的要求住在玄武馆前殿,毕竟那里是先帝曾居住过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髦选择在西厢房就住。由于他是司马师与郭皇后共同认可的君王,因此朝中大臣希望用天子之礼请入京城,但曹髦认为自己此时还是人臣,不能受天子之礼,因此没有答应。而后来诸位大臣在西掖门觐见天子,曹髦也是赶忙下车一一回礼,甚至于在止车门前,曹髦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未来的天子而驱车直入,而是步行入内,可见曹髦在礼数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并没有因为即将成为皇帝而沾沾自喜,而此时的他,才仅仅十四岁。只不过在止车门前,不知道此时的曹髦有没有回头多看两眼,毕竟后来他的举动和这里有重大关联。

曹髦虽说礼数周全,为人亲和,但并不代表他是个软弱的人,相反,他性格果断决绝,往往能为了自己的决定而孤注一掷,在这一点上,他和枭雄曹操是十分相似的。当年司马师在讨伐毌丘俭,由于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因此这一战有去无回。而这本来是曹髦重拾大权的大好时机,他得知司马师丧命的消息后,立即让赶往许昌吊丧的司马昭好好留守,只需要让傅嘏带领大军回来就可以了。只不过司马昭也不是笨蛋,他没有因此上当,而是直接率领大军返回洛阳。如此一来,没能一举成功的曹髦只能将司马昭封为大将军,等待下一次时机的到来了。

然而司马昭的性子比司马师急,他沉不住气,因此才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曹髦在一旁冷眼旁观,自然也知道了司马昭的不臣之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心不再做司马家的牵线木偶,他要为自己活一次,争取一次,哪怕要付出死亡的代价!而这般孤注一掷,宁为玉碎的风范,实在让人折服。

最终,曹髦带上宫中宿卫与仆从,自己佩戴着利剑,气势汹汹的一路冲杀,甚至在止车门处拦截住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只可惜贾充心胸歹毒,竟然唆使成济杀死了曹髦,一代帝王,为了能做一回自己,不幸身死。

笔者认为,曹髦之死并非毫无意义,他的性命成功的拖延了司马昭谋权篡位的时间。只不过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但对于曹髦而言,虽然年纪轻轻就命丧宫中,但他毕竟做了一回自己,相比于一生都是傀儡的汉献帝,曹髦无疑英勇得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