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运河之畔,引漕帮争抢,千年小镇特产凭何行销全国?

原标题:居运河之畔引漕帮争抢千年小镇特产凭何行销全国?

岛 君 说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唐代诗人皮日休这样描述大运河。

在陆运兴起前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王朝南北贸易往来的命脉也是勾连南北文化交流的命脉。其中在大运河畔有一个以酒闻名的酒镇可谓是大运河千古繁华的见证者。

一个渡口和古镇一起曾收揽多少文人墨客的不得志也见证了帝王将相的意气风发还包容着最底层平民的血泪史也在民国时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一条大运河串联洋河酿酒千年跌宕起伏的往事。

在宿迁洋河镇东北方向4里处有一个叫刘老涧的京杭大运河水闸如今终年船舶来往频繁闸口上下游河道宽阔古代泊船渡口痕迹隐约可见岸上村落散居堤岸上一条乡道与运河并行而去即使是白天路上也鲜有车辆路过而在4里外的洋河古镇依旧繁华车水马龙反衬着古渡口的落寞和寂寥。

白洋河下多沽客

明清文人的后花园

在宿迁刘老涧闸上游不远处介于三圣庙之间是老人口中说的“烟墩上渡口”(考鉴《行水金鉴》)因元时在堤岸上设有河防预警的烟墩(类似烽火台)而得名。明清时期漕运发达处于骆马湖湖口不远处运河与骆马湖的落差船只至此须拉纤而上过往客货船只到此歇脚人打尖船补给烟墩上渡口就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加之不远处的白洋河(洋河古称)酒香千里由此渡口常常是“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

众多行商坐贾聚集于此洋河酒坊林立各色南北货物云集市面熙熙攘攘空前繁荣繁荣的商贸业带来淮扬佳丽到此挂旗揽客以致赢得了“小金陵”之称。

明末时期运河上贸易图

明清经济中心南移江浙一带商业贸易活跃运河也成了牵系国家的第一经济命脉。到了明末清初江南士族政治上受到的冷遇转而寄情山水受其影响明清士子文人结伴游风兴盛颇有魏晋遗风。

在看尽了江南烟花繁盛倦怠秦楼楚馆艳丽之后许多文人开始独辟蹊径循运河而上邀请一二清客歌姬畅游山水寻找“旨酒嘉肴”于是千年酒镇洋河成了第一去处更有文人称洋河“菜佣酒保都带江南烟水气”。明朝诗人邹辑《咏白洋河》诗载“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下多沽客。”可见当时文人往来之盛其中酒成了江南士子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

这也是明清间洋河以一镇之小却能够在文人的“金陵苏杭”之外夺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江山第一春好处

帝王家盛世酒香

同样是洋河在迎送江南士族文人的时月里到清朝时迎来了命运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康熙皇帝虽然这次邂逅是擦肩而过却无疑加重了江南士族文人“悠游洋河”的热情。洋河所在的淮安府和扬州府并称“淮扬”河运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是“南北之冲、负淮带江而襟海扼东南财赋之轻重。”而酒肆林立的洋河文人交游往来是江南经济文化之形盛的“窗口”。

康熙23年康熙首次开启南巡之旅。此次南巡主要的目的是安抚江南文人士族同时也为督建河防。《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是年十月康熙自宿迁至桃源步行10余里巡视河防终因泥泞没膝虽不辞其艰终未能行至烟墩渡。另据《清史稿·靳辅传》记载同年十一月康熙阅视桃源烟墩过洋河有居民来往士子数千跪迎堤坝康熙体恤年老者各赐白金。

康熙巡视运河

此次康熙路过洋河后“瞻圣迹处、品旨酒香”成了江南士族晋升的通途据《清圣主实录》载“时有江南登科士子金銮面圣犹言烟墩旧事。”到此时洋河酒坊经历过清初部分凋敝之后再次繁荣起来有的酒坊直接临运河而建从此洋河酒旗林立绵延望去十里不绝。随后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七日到洋河见民生安乐、商贸来往不绝御舟泊岸至二月十九日登舟阅视淮套。

在康熙第六次南巡的50年后洋河又等来了另一位帝王。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载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驻跸宿迁县乾隆留行宫特意点饮洋河酒并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赞誉御舟过烟墩上渡口。并在宿迁期间留下“江山第一春好处”的御诗《麦》。

乾隆巡视图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这也是洋河最显赫的时候随着帝国两大帝王的数次临幸洋河的数十里绵延酒旗和过往交游的文人士族成为帝国北方窥探江南经济文化之形盛的窗口。

底层漕帮贩酒忙

漕帮人群混营生

在烟墩上渡口上游不远处有一个三圣庙随着运河漕帮和漕运的没落如今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来。据《桃源县志》记载清朝时期烟墩渡口三圣庙香火兴旺靠近洋河南北客商、过往文人士子都会前往游览焚香。不过焚香中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群——漕帮。烟墩上渡口由于连接骆马湖一般往上游水流转急甚为危险清朝时常年跑船的漕帮为求安全过闸往往去三圣庙点烛焚香祈祷三圣护佑。

明清漕运图

事实上把洋河的销往江浙京津除了运河上的商人漕帮同样功不可没。《桃源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洋河镇上酿酒业更加繁华不仅吸引来南北酿酒师还有9个省在此设立经商会馆一个镇上设立经商会馆除了靠近运河运输便利发达的酒业也是重要因素。是时运河江南岁输粮米其中一部分到此便作酿酒之用。

酿好的洋河酒从不愁销路除了客商承销大单漕帮同样也会跑船中携私赚取小额利润。漕帮是是明清年间在运河上以漕运为生属于生活艰难的一类人群他们生活艰苦据《漕运通志》记载许多底层的船民因为微薄的收入许多人没有土地同时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进而结社一起向官商讨要薪资也有人另辟蹊径走上“走私”之路。据《清稗类钞》载漕运中许多船工为了混营生借助官船之便船北上时夹带南货南下时夹带北货其中洋河镇的洋河酒“漕帮争相携之”从而赚取利润。

客商贩运过程中走的城市路线牢牢控制着城市中洋河酒的供应让洋河酒伴随运河贯通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漕运酒香贯穿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等省份。而漕帮则是如毛细血管一样将洋河酒的酒香播种到各大水系的大街小巷及漕运路上的大小客旅酒店中在他们混营生过程中无意把洋河酒“行销全国”。

漕运没落酒香盛

民国洋河好时代

在清朝咸丰后期官方运河漕运渐次被海运取代进而没落。据《明清大运河上那些船》资料显示官方漕运之所以选择海运主要因素是运河航道阻塞官方无心疏浚由是不能满足较大的船只通行。而此时较小的民船依然活跃在运河上勾连着运河畔的商业往来其中盐类、酒类、水果、棉花、瓷器、布匹等都在其中。

随后洋河酒成为民国时期白酒中最早和最大的“铁路运输”受惠者。查阅《江北运程》和《江苏通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政府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在烟墩上渡口下游修建了刘老涧闸从此烟墩上渡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古洋河成百上千的酒坊叫卖声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然而漕运的没落并没有阻挡洋河酒坊的发展因为在洋河镇不远处的徐州“轰鸣的火轮车为中国商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宿迁刘老涧闸一角

据《清、民国铁路发展史》记载1908年贯穿南北的津浦铁路开工1912年贯穿东西的陇海线开工近代的两条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和津浦线都经过徐州作为铁路枢纽徐州逐渐繁荣起来。徐州成了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其中洋河镇名酒洋河酒成为近代众多白酒中最早也是最大的“铁路运输”受惠者。

因为当时国内军阀割据其他地方的酒没有办法运往江浙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土匪多粮食都不够吃酿的酒更是稀少更何况是运到南京。另据酒业的历史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江浙地区获得的各类奖牌遥遥领先其他地区让这两处地方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产区同时产量也远高于其他地区。民国时期随着运河漕运的败落铁路枢纽徐州的崛起反而为洋河镇上的酒坊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洋河历史上一个最好时代之一。

华夏热血染运河

救国图存的民族气节

抗日时期侵华日军在进占苏北期间遇到了新四军和游击队顽强抵抗几年间在运河畔上演了大大小小数百次伏击战和遭遇战。此时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抗日军民秘密运送物资的生命线也无奈的成为日伪军运送物资的交通线小小的运河上演着无数荣耀和屈辱的双面人生不过幸运的是熟悉运河水文地貌的军民用华夏热血成功的守护了运河的民族荣耀。

据史料记载1942年由于日伪在运河线的活跃以及大多苏北区域沦为敌占区此时曾繁华一时酿酒古镇洋河也变得岌岌可危更因为民国时期的特殊地位招致数次日伪突击抢掠在这民族图存的存亡之际洋河的酒坊偷偷把剩下的酿酒用粮秘密转送给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因此还被军民称为“气节酒”。

1943年秋天抗日名将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泗南县(今泗洪县)大柳巷参加医务会议坚定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决心同时私下老百姓了解到苏北的新四军因为战事吃紧日本人封锁洪泽湖区新四军医药匮乏甚至医用酒精都不够用。于是苏北地区的双沟镇以及洋河镇上的一些酒坊把偷藏的烧酒拿出来想方设法送到地战地医院去从而及时救治伤员。尤其洋河要突破日伪的部分封锁在晚上冒险沿着运河到下游的泗阳淮阴交界的运河三岔口再转河道进入洪泽湖才能把酒送到新四军的战地医院。

转而到了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时“气节酒”也成了庆功酒。是年7月新四军的马振藻带领部队向苏北地区的日寇发起总攻大获全胜进城时鞭炮喧天老百姓纷纷夹道欢迎在庆祝胜利大会上喝的庆功酒就是洋河酒。

如今数里外的烟墩上渡口逐渐在运河奔腾水声中被人们遗忘而洋河镇上的洋河酒厂却演绎除了另一番精彩。建国后在罗氏糟坊、全泰糟坊、聚泰糟坊等十几家糟坊基础上建立的国营洋河酒厂。

将历史中点缀在运河上源远流长的洋河酒带到了现代飘香世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