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世界杯风情:哥萨克人的罗斯托夫,顿河畔的世界杯足球狂欢

顿河畔罗斯托夫被称为“北高加索门户”和“俄罗斯南方之都”,位东欧平原的东南部。除此之外,顿河畔罗斯托夫还是俄罗斯“战斗民族”哥萨克的集中地区,历史上屡次历经战争洗礼。

顿河畔罗斯托夫——顾名思义,这座城市位于顿河入海口附近,距离亚速海32公里,是俄罗斯人口第十大的城市(约112万人)。同时还是而今俄罗斯南部联邦管区的行政中心。

“战斗民族”

1749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于同土耳其贸易的监控,而下令在此地筑造了一处海关。

此后海关的作用由于领土扩张而逐渐消失,为了保护顿河下游免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其麾下克里米亚汗国的袭击,而在此修建了堡垒。

(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城市徽章:城堡代表最初的要塞,盔甲象征城市在俄罗斯边界的意义)

1761年,女皇将其命名为罗斯托夫大都会。在数易其名后,为了同更北方的大罗斯托夫相区别,加上了“顿河畔”的修饰。

我们常常将俄罗斯人调侃为战斗民族,而实际上在顿河流域地区的确存在着一支真正的“战斗民族”,那就是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实际上并不算真正的民族,因为其起源正是一些不愿意接受沙皇统治的斯拉夫农奴和破产者组成的流亡军事组织,哥萨克在突厥语中即“自由民”。尽管哥萨克包含了各个民族,但实际上主体依然是俄罗斯族,哥萨克更接近于半强盗半军队性质的雇佣军团体。

沙皇通过收买哥萨克的统治阶层,令哥萨克成为俄罗斯东扩的先锋军。西伯利亚的扩张几乎总是由哥萨克先行十年,之后再由正规军来接管。哥萨克一度建立了包括顿河在内的11个军区。但当沙皇令他们不满意时,哥萨克又会率先爆发起义。

不过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日益壮大,哥萨克地方政权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到了18世纪晚期,黑海逐步并入俄罗斯疆域,作为哥萨克重镇的顿河畔罗斯托夫逐渐失去了军事意义。20世纪上半叶,哥萨克内部也曾先后分裂:

在俄国内战(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中,由于苏联政府对东正教的敌视,大多数哥萨克都更认同保皇派和秉持自由主义的白军。

红军和白军在顿河畔罗斯托夫进行了会战。到1928年,该地区的政府从哥萨克旧都新切尔卡斯克(也即新契尔卡什克)搬迁到顿河畔罗斯托夫。

毫不意外,苏联政府在此后开始了严厉的“去哥萨克化”运动,不少哥萨克上层贵族在“大清洗”时期被迫害入狱。

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便是这场时代大变局,他笔下的顿河哥萨克的一员格里高利反复叛变红军和白军,但原本幸福安康的家庭最终还是分崩离析。

而作家本人的命运也有些许类似,不过却更加幸运。在现实生活中,他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成为众多被“折弯”的人之一,不再敢于直言批判之词,动辄肉麻无比地歌颂领袖和政府。

但具体到作品上,哪怕斯大林本人已经再明显不过地暗示“格利高里什么时候会成为布尔什维克?”肖洛霍夫依然坚持:“我很想劝说格利高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不想入党。”

这股执拗赢得了斯大林的欣赏——同时或许也抱着欲擒故纵的想法。总之,肖洛霍夫此后成为唯一一名既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哥萨克卫国烈士纪念碑)

在二战期间,一部分对斯大林政府心怀仇恨的哥萨克骑兵(近20万人)向纳粹德国叛变,并反戈一击。但大部分哥萨克还是克制了对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反感,而积极投身于卫国战争中。

战后,斯大林对叛军毫不留情地给予重惩,而对参与卫国战争的哥萨克予以优待,并在红军中重设哥萨克军团。

到了今天,哥萨克骑兵已经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成为历史,但据统计,今天俄罗斯依然有700万哥萨克人。而且因其前辈战功卓著的辉煌历史,哥萨克形象反而成了爱国主义和尚武精神的象征而受到提倡。

在2016年,罗斯托夫俱乐部在上半年长时间领跑俄超最终排名亚军,下半年又在欧冠中表现不俗,客场1-2小负马竞,主场更是3-2逆转拜仁,因此而被俄罗斯媒体赞美“打出了哥萨克的风采”。

俄土战争

2015年,一架俄罗斯战机苏-24M被土耳其在土叙边境被土耳其击坠,一名俄飞行员身亡。

在俄罗斯报复性发动制裁并在反恐过程中“误杀”土耳其所支持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土库曼旅大量人员后,土方委婉地表达歉意,选择向俄罗斯低头。不过这次冲突,相比于双方的数百年恩怨不过是九牛一毛。

此前我们曾经提到过哥萨克的骁勇善战,他们曾经先后同鞑靼人、瑞典人、法国人等亚欧大陆上的一切强敌交手。而其中对他们印象最深的或许便是土耳其人。

(极盛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他们南下之后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展开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激烈交锋,双方以黑海为核心,为争夺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等地区而进行了12次大规模战争,其中重要的有十次。最终,俄罗斯版图扩张而土耳其则逐渐衰落。

在此前,我们也曾介绍过俄罗斯同土耳其在历史上的渊源,自命为“第三罗马”的俄罗斯帝国将东罗马帝国故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视为自己尚未收复的首都,历代沙皇无不渴望完成这一丰功伟绩:

16世纪末,伊凡雷帝的阿斯特拉罕远征就曾同土耳其人交手,不过真正大规模的战争还要等到百年后。

双方的第一次战争令奥斯曼帝国承认了俄国对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此后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的三次俄土战争,双方围绕顿河入海口展开往复争夺:

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将顿河河口和亚速要塞先得后失。此后俄罗斯又一度在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执政时期攻占克里木汗国,但碍于补给和瘟疫被迫两度撤军,未能实现最初攻占克里米亚半岛的目的,只是重新夺回亚速控制。

此后国力渐隆的俄罗斯彻底压倒了土耳其,但前者贪婪的胃口也引来了戒心。18世纪上半叶,土耳其在西欧列强的扶持下依然一败再败,但后者已经不愿意看着俄罗斯逐步坐大,因而开始越发明显地升级干涉俄土战争的手段:从背后支持到暗中联手再到直接下场。

最终才有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后“一朝回到解放前”的窘境。自视甚高、曾寄望自己能够超越前辈辉煌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因为不甘受辱而服毒自尽。

(尼古拉一世)

19世纪末,俄罗斯乘法国在普法战争败北,废除黑海中立化条款。此后利用巴尔干民族运动,向血腥镇压巴尔干地区起义的土耳其宣战,俄军一路挺进到据君士坦丁堡不过12公里处。但迫于西欧列强的反应,俄国只能见好就收,倒是让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人获得独立。

进入20世纪后,奥斯曼帝国进一步衰落,英法俄在1915年达成了瓜分土耳其的秘密协定,俄罗斯将获得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

(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疆域不断萎缩,深绿部分即最后保有的领土。)

但由于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他们数个世纪来光复君士坦丁堡的梦想在最后一刻破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为了减少树敌,而放弃了对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的所有权。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分崩离析和新土耳其的建立,苏土关系甚至一度非常友好,苏联成立后国家足球队的第一场比赛就邀请了土耳其前往莫斯科参赛。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放弃泛突厥主义,实行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

但显然,放弃君士坦丁堡令后来的苏联领导人深感惋惜,斯大林就曾迫切希望改变“土耳其扼住苏联咽喉”的困局,这也让土耳其很快在冷战中投向北约怀抱。时至今日,土耳其和俄罗斯依然关系不睦。

克里米亚半岛

顿河畔罗斯托夫这座城市能够崛起,正是因为其毗邻顿河入海口。尤其是在俄罗斯帝国南下的前期,更是成为同奥斯曼帝国拉锯的加油站。

但随着对土耳其的黑海疆域的逐步蚕食,另一处位置成为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便是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它成为黑海中的桥头堡,战略辐射能力惊人。而且从经济层面来看,古代的海上贸易之路、现代的重要输油渠道都途径于此。

克里米亚之名来自鞑靼语“克里木”,13世纪时意大利人也曾在此建立城邦,不过此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而占据半岛另一部分的克里米亚汗国则受封成为了土耳其的封臣,此后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忠心附庸,为伊斯兰世界守卫着北方边界,防止俄罗斯人在南俄草原定居。

(叶卡捷琳娜大帝)

经过连年征战,俄罗斯逼迫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独立。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俄国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土耳其主动宣战的情况下,俄国在海战和陆战都击溃了土耳其军队,此后完全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北高加索地区和南乌克兰,割据近东的雄心跃然纸上。在1783年,俄罗斯终于通过法律形式将这一地区纳入疆土。

19世纪中叶爆发了第九次俄土战争,后世又称其为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控诉奥斯曼帝国迫害东正教徒并借机讹诈,很快便击溃土军舰队。

西欧各大强国都不愿看到俄罗斯就此坐大,与俄罗斯同为“神圣同盟”的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要求俄国撤军,在技术上已经领先于时代的英法联军更是直接同俄罗斯宣战。

最终经过11个月的围城战,英法联军攻陷俄军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经此一战,俄罗斯虽然保住了克里米亚半岛,但不得不吐出此前多次俄土战争的胜果,一统近东的雄心也被浇灭。

在二战胜利后,克里米亚被降格为州。1954年2月,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作出提议,为纪念乌克兰加入俄罗斯300周年,俄罗斯将克里米亚作为礼物赠送给乌克兰。

(俄罗斯将克里米亚赠予乌克兰)

这一原本被视为“左手交给右手”的提案,显然没有考虑到苏联解体的可能。在1992年引发了骚乱,俄罗斯进行调解,克里米亚以共和国形式加盟乌克兰,俄罗斯则继续租借塞瓦斯托波尔的军港安置黑海舰队。

在2014年乌克兰政治动荡情况下,克里米亚亲俄派上台并向俄罗斯求援,无论是议会(81人中78人赞成)还是民众公投(97%赞成)都显示克里米亚更愿意回归俄罗斯。

(克里米亚地区的绝大多数人仍将自己视为俄罗斯人)

俄罗斯顺势而为,快速批准克里米亚入俄。虽然西方各国都对俄罗斯的行为给予猛烈抨击,但乌克兰政府军最终还是只能并不情愿地陆续撤出。

(俄罗斯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拍摄新修建的19公里长克里米亚大桥)

景点推荐

圣母玛利亚诞生大教堂

位于市中心,是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781年,在1999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旧切尔卡斯克

距离罗斯托夫市区30公里,是顿河哥萨克人最早的聚集地和哥萨克旧都。这座小城中心还有专门修建的哥萨克博物馆,详尽介绍了哥萨克的历史。

亚速堡垒遗址

亚速要塞已经成为历史,这段用深壕沟和竖井加固的遗址可以追溯到1770年,而今存放火药的地窖依然能够看到彼得大帝时期使用的加农炮和迫击炮。

观赛指南

气候

顿河畔罗斯托夫濒临大片水域(顿河及黑海),夏季温暖晴朗,降水适宜。世界杯期间温度在20-25摄氏度。

比赛场馆:罗斯托夫竞技场

罗斯托夫竞技场专为世界杯建设的场馆之一,最多可容纳45145人。

罗斯托夫竞技场花费198亿卢布重金打造了由金属结构和玻璃制成的门窗彩花玻璃,夜间十分美丽。

球场就建在顿河河畔,曲折的顶篷形状是有意模仿顿河。该球场将举行四场小组赛和一场八分之一决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