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三国名士,却被误会千年,向孙权提出一个建议,曾吓坏曹操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三国演义》虽有七分真,却在很多细节方面,与真实历史出入极大,尤其是人物的塑造这一方面。例如,在真实历史上,奸诈自私的陶谦,在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温厚的长者形象;在真实历史上,仅是一个叛徒的陈宫,被塑造成了坚贞不屈的忠义之士;对刘备忠心耿耿的魏延,则被丑化成了脑后有反骨的小人,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被误会了千百年的人物,他是谁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江东名士鲁肃,鲁子敬。说到鲁肃,可能很多人觉得,他没有资格与周瑜、吕蒙、陆逊等人,并称东吴四英杰,毕竟周瑜有赤壁之战的功劳;吕蒙有白衣渡江的成就;陆逊则有夷陵之战,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战绩,可是鲁肃不但没有这样出彩的表现,反而在世人心目中的老实人,怯懦而平庸。其实,这仅是因为演义的影响,世人对他的误解而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在演义中,他给世人留下老实人的形象,主要还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借走荆州之后,他奉命前去讨要,结果被诸葛亮坑骗,成了刘备的保人。回到江东之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受骗,特意为刘备和诸葛亮说好话。后来江东因荆州问题,与关羽发生冲突,关羽单刀赴会,则将他吓破了胆。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鲁肃,与演义中的形象并不相符。

首先,鲁肃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年轻的时候曾在当地集结并训练了一批少年,离开家乡时,面对追兵,他能一箭射穿对方的盾牌。而且在江东,他虽然没有统兵,却一直负责训练士兵,东吴的很多精兵,都是出自他之手。另外,所谓的“单刀赴会”,的确发生过,但是主角并非关羽,而是他。《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也就是说,在单刀赴会一事中,是鲁肃迫得关羽主动让步了。

而鲁肃不但武艺高强,善于治军,又胆色过人,曾让关羽主动服软,还曾吓坏过曹操,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国志》记载:“后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刘备,方作书,落笔于地。”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后,刘备求见孙权,想要借荆州安身,江东阵营中,只有鲁肃一人竭力劝孙权应允刘备的要求。曹操听说此事之后,吓得手中的笔都拿不住了。为什么孙权借给刘备地盘,曹操会吓成这个样子呢?

原来,鲁肃自从投奔孙权,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的多,只不过他一开始想联合的对象,并非刘备,而是更加强大的刘表。后来刘表去世,刘琮投降,他才转换了目标。曹操很早就接触过刘备,知道刘备的能力,所以一直对刘备非常忌惮。但是长坂坡之战,他未能将刘备覆灭,反而促进了孙刘联盟,导致了自己在赤壁的惨败。估计那个时候,他已经在暗中后悔,自己当初放虎归山了。赤壁之战后,他想要南下,只能寄希望于孙刘联盟破裂。

然而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不但表明了孙刘联盟一时半会,不会分道扬镳,还表明了联盟关系已经更加稳固。这一点是他不愿意看到,不愿意接受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听闻鲁肃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之后,他的反应才会这么激烈。说到此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功盖三国分”这一评价,用来形容鲁肃,或许更加合适。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