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的筒子楼,几代西安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西安的筒子楼,兴起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那个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

李先进就在筒子楼住了将近二十年,那是他在厂子里干了二十年后分到的。四十多平米的房子,挤着一家四口:他,妻子,儿子,女儿。

当然,这比小时候住小平房要好得多。他住过的平房,仍保留着部分土木结构,就一个房间,摆着一张木板拼凑的大床,挤着一家人:他,父亲,母亲,弟弟,小妹。

冬天很冷,要靠煤炉取暖。这个时候,跟他们一样住在小平房里的人们,神经那根弦就得紧绷起来。因为每年冬天,都会有谁谁家煤气中毒了的消息传出来。

“搬进筒子楼那天,全家人都乐坏了。”

“搬进筒子楼的所有人,都兴高采烈的,可以说那是当时西安人能拿得出手的炫耀资本。”

为什么叫筒子楼呢?

一栋楼,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只有两边通风,走廊上镶嵌着次第排开的房门。就像大学宿舍,也像现在的酒店宾馆。户跟户之间,门挨门,住户也都是一个单位的,邻里关系特别好。追逐打闹的小屁孩,喝茶下棋的老人,谈笑风生的妇人,还有懒洋洋的猫咪,都在筒子楼里变得风情万种。

一到做饭时间,楼道里就会奏响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下班的人,在回家路上远远都能闻到饭菜香。

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个大大的困扰——上卫生间。在筒子楼里,卫生间公用,一层楼几十号人,但就只有几个蹲位,公用厕所,每层也就几个蹲位,整层楼几十号人共用一个厕所,其拥挤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早上,上厕所要提早,去晚了就得排长队等,有时会等上半个小时。“现在想想当时也就那么过来了,并没有觉得有多苦”。

后来儿子长大成家,孙子出生以后,狭小的空间已经容不下那么多人了,儿子便在外面买了商品房,李先进和老伴也被接了过去。“看着孩子成长,孙子出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唯独最让他不舍的是那些相处了十几年的老邻居,筒子楼里住的全是工友或家属,100多户人家就没有他不认识的,只要一出门总能听到大家热情的喊他“老李”。

虽然那时候房子只有那么大,日子过得并没有现在舒坦,但是筒子楼里的生活,却是他们那代人永久的记忆。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西安城墙内的灯光夜色是越来越美,一次次改造后的城墙内,却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都走在一个个仿古的空壳里,真正的老西安正在一点一点被岁月吞噬,留下的只有遗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