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千年的文化历史,又有几个去深入了解的呢?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书画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中国艺术起源问题之一。中国的书和画究竟什么时候起源、如何起源、如何界定,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在《篆势》文中开篇就说“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许慎在《说文》中说“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很形象地说明了书与画的起源。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过“书画同体”的现象理论,他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宣和画谱》开篇“叙”中言:“河出图,洛出书,而龟龙之画始著见于时,后世乃有虫鸟之作,而龟龙之大体犹未凿也。”到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说:“书画本出一源。昔圣人观河图洛书之象,始作八卦。”显然,从“书画同体”到“书画同源”的历史解析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书”与“画”的发端二者是模糊的。这便有了陈师曾先生所说的“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 “书”与“画”二字,实则延伸出几种理解:书,指文字、文、书法等。画,指图画、绘画等。前文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便是文字和图画的起源。我们今天习惯称之的中国书画,是指书法和绘画(中国画)。书写之法,出而为体,故有“六体”之说。画之绘像,故有类也——“存形莫善于画”。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刻契陶文”,即刻在陶片上的文字,这是一种符号文字,相对于甲骨文而言,它是还不成熟的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法”也就应运而生。关于书法的诞生,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元人郝经在《陵川集》中说:“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又有元人刘因在《荆川裨编》中说:“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至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备具,遂为专门之学”。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我们现在在各类典籍中看到的早期书体主要是两种:一是古文,即自黄帝史臣仓颉造字至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文字,代表人物有杜林、卫密等。一种是大篆,是从周朝宣王太史籀整理古文而成的书体,代表有蔡邕。由秦之小篆,到汉之隶书,进而发展出从实践到理论高度的中国书法艺术,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

明 张宏《华子冈图》

书画是绘画和书法的统称。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画的起源久远,有着丰富的意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诗与画分不开。画的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艺术也深深地孕育在画中。书,一说是书法,也就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书是指文化内涵。由此可知,书画是指绘画和书法,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绘画。

董源《龙宿郊民图》

书法与法书

书法和法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等。主要是讲写汉字的方法,如李慎言的《书法概论》一类的书。进一步说,就是书写汉字的文章诗句使之成为艺术作品的方法。

法书是指有一定书法艺术成就的作品,与名画是对称的。常见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字体有五: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和篆书。这五体只要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可供临摹取法的,都可以称之为“法书”。

书法与法书虽说是两字的颠倒,其含意的广狭却有所不同,一个属于理论,一个属于实践,且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荆浩《匡庐图》

绘画艺术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比如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就绘有互相追逐的鱼、奔跑跳跃的鹿,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有一定的艺术意境。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远在原始社会就已具有相当高的审美意趣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

中国画(宣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既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优良的传统。是指用笔、墨、颜色在帛、布、绢、纸、绫等上面画的东西。不是一般人画的,而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们画的。有些画虽无名无款,但年代较早,具有艺术性和文物性的,我们也要保存、整理。

字画的价值

黄金有价~艺术无价

艺术乃无价之宝!这是过去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不过,自艺术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后,市场却用价格衡量艺术。从市场上看,影响名家字画价值的因素很多,书画家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地位集中地表现在社会名望。

所谓名望,指的是名气,它在字画中的价值至关重要。所谓名人字画,名人在先,字画在后,名头越大,地位越高,市场价格也高。在艺术市场上,像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大家,由于他们名气大、影响大,即使一平方尺画或是并不代表他们水平的应酬之作也动辄数万元,而一些小名头的精品,尽管艺术创作有相当的水准,也难同张以上名家的一般作品价格相比。

明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大家知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往往会崇尚不同技法和风格,在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的喜好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时尚,同时,文人雅士在社会上也有较大影响,他们的喜好也有众多的人追随迎合。就绘画而言,有的喜欢山水画,有的崇尚人物画,有的偏好写意绘画,有的欣赏工细绘画。比如,自九十年代初大陆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市场一度对吴昌硕、朱屺瞻等写意画家作品颇为看好,而近几年来,写意画家作品明显开始走软。相反,投资者和典藏家开始崇尚工细类的作品,特别是设色、工细而饱满的作品价位普遍高于水墨粗放而简略的作品,原因是创作工细类作品所花的时间要大于简略类的作品。

一般讲,同等的名头,兴起后,其作品年代越远,价格越高;年代越近,价格越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画不易保存,俗话讲“纸保一千,绢保八百”,也就是说,现在纸上作品能保存一千年,在绢上的作品能保存八百年。尤需指出的是,中国古字画的价值显然要高于现代字画。如元代大名头赵子昂,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动辄数百万、上千万,1999年他的《归去来辞卷》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42万港元成交,为中国书法第二高价;2000年苏富比又一次推出了赵的《兰蕙图》手卷,尽管该幅作品并不是赵的代表作,但仍受到海内外藏家的追捧,最后以1379.47万港元拍出。相反,现代大名头张大千作品的最高价为829万港元的《荷花》通景屏。同样,古代一些小名头的精品也常常在市场上拍出现代大名头的价位。

从事字画买卖和收藏的人,经常会被买家或朋友问及:“您看这画有价值吗”或“这书法有潜力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这都涉及对字画“价值”的认识。如果“瞎子摸象”常会以偏概全。字画的这一价值是比较本质的、“个人”的、和主观的。一个人,他买了一件字画作品,他觉得好看,能够为自己带来愉快的感受,这就够了。这叫“赏”。不用去管它大师还是小师的,反正我喜欢。农妇有农妇的“赏”,教授有教授的“赏”。一个“藏家”他花了点小钱,买了一件自己认为是“真品”的字画,经过考证还认为是“真的”,他得到快乐,这就够了,这叫“鉴”。

乔迁之喜修葺一新,挂几件字画,体现一个家庭的文化,这就是装饰价值,毕竟我们不能把钞票帖在墙上嘛。朋友开了个餐馆,是不是要来一幅“富贵花开”或“天道酬勤”装饰,装饰,也寄托一个“意念”;时来运转,小生意成了大集团,总裁办公厅,那硕大的“大班台”后面,是不是来一件“某协主席”墨宝?任何商品,都有它的商品价值,字画也一样,画的好,写的好,价值高一点,相反则低一点,一旦这价值被低估了,它就会有升值空间,人们可以凭自己的判断得到升值的利润,于是,转手、流通,呵呵!这就是字画的诱人价值之一。

广义来讲,任何商品都可以成为“金融工具”,就像“绿豆”也可以炒“期货”,字画作为一种能够负载大量货币数字的物品,必然的会被金融界所利用,在国际上,利用画来操作获利,影响金融走势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从量化的角度,这是字画价值的最大化了。这里是“炒手”、“赌徒”、投资巨子的丛林,“爆发户”被宰刮的地方;这里谈论的已不是“唐宋书家”“四王、八大”而是“江恩学派”“波浪理论”了,哈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