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马帝国不学中国造长城?

罗马帝国和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大一统王朝一样,不仅有比较长的历史,还有广袤的领土需要防御。但奇怪的是,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往往会建造长城保护自己。罗马人似乎在英国之外,就没有其他可以称为长城的东西了。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

罗马帝国最大版图

古罗马人当然会造长城,而且其长度与覆盖范围,超过了大部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只不过罗马人没有用长城这个名字为其命名而已。

首先,我们来看下罗马帝国版图最大化时期的幅员面积。这样巨大的版图,没有有效的边防体系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只不过在罗马帝国的早期,这些边防重任都被部署在边境为主的军团所承担了。这些军团经常在主干道与交通节点附近移动。一方面是为了战备训练,另一方面就是训练边境。

罗马军团会定期移动建造新的营地

帝国早期的版图内,存在大量自治的村舍和自由城市。所以,普通的小规模入侵,都是由他们自己来承担解决的。罗马主力军团只有在大规模入侵发生时,才会从最近的临时营地赶来。

加之还有非罗马公民组成的辅助军团,以大队或中队的规模,部署在边境。所以入侵者将会遭到不同程度的阻击。这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的唐朝是有一些相似性的。

中小规模的入侵往往会被小规模的辅助军团阻击

至少在公元2世纪开始,罗马人已经开始建立大规模的边境防御设施。在边界上的大部分地区,罗马人一样会建造类似长城一类的长墙。这些设施中,既有明朝城那样的整体性砖墙,也有汉朝的那种边墙+防御烽火台模式。

罗马在2世纪开始大量建立边境上的“长城”

其中最有名的,无疑就是横跨不列颠岛东西两端的哈德良长城。因为这里一直人口活动较少,本身又是砖石结构,所以保存非常完好。也让很多人产生了罗马就这一段长城的错觉。

遭到不列颠蛮族进攻的哈德良长城

但除此之外,更长的防御体系由罗马人在北部边界上的莱茵河-多瑙河地区建立。其名称一般叫做“日耳曼长城”。由于有河流帮忙,所以这里没有哈德良长城那种整段式的砖石城墙结构。大量分布在沿线的瞭望塔与边防部队基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线。

罗马人的“长城”结构

在帝国的南方边境,来自沙漠地区的摩尔部落,经常威胁富庶的罗马行省。所以也就有了防御这些沙漠蛮族的南方边墙防线。这条防线最为简陋,基本上就是北方边防体系的简化版本。但要在如此漫长的地方,维持这样一条不断运作的边防体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防御沙漠蛮族的北非边墙

这样,粗略的估计,就明白罗马人不仅有各类长城,而且真的非常长。帝国的边境上,仅有东部边界是没有这类大规模沿线设施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地很多地方接近沙漠边缘,守住必经之路就能够有效抵挡东方敌国的军队。在国境线之外,还有附属国或中立势力存在,也为罗马东部边境保驾护航。

最后,在3世纪危机爆发时,罗马人重建了古希腊人曾经在科林斯地峡建造的6英里墙。这段小长城的理念和英格兰的哈德良长城是一样的,从海的一头建造到另一头。

封锁科林斯地峡的6英里墙

此后,边境压力剧增,军团本身被拆分成各小单位驻扎。开始走纵深防御路线的罗马人,就更不需要一线铺开的长墙模式了。随着蛮族国家在原来的省份内定居,整套防御体系也就彻底崩溃。拜占庭时代的军队,几次尝试沿着多瑙河建立新的边境防御体系,都没有成功。这就像中国的宋朝,没有建造长城那样。

罗马人在后期主要依靠堡垒与设防城市

到了火器技术非常发达的中世纪后期,长城类防御体系基本已经宣告失效。作为罗马帝国后裔的拜占庭人,还在科林斯地峡加强6英里墙防线。这个防御工事造的比较坚固,但终究被奥斯曼人集中使用的各类火炮所击穿。

今天的长城也不是短时间就建立起来的

反过来再看中国的长城。砖墙为主的结构,即便是在明初也没有确立下来。今天看到的明长城,其实是数代人不断重复加固的后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更早的汉长城、北魏长城、金国长城,很多地段也是夯土+石块结构建造的。

所以,说罗马没有长城,显然是不对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出现过的长城模式,欧洲和北非都曾经有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