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井小混混到“王侯将相”,金庸说,我跟他是“朋友”

文|拾冷

我们很多人看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电视剧成大,他给成年人构建起了一个“成年童话”,即“武侠”。不过,更多的人看过之后,对那些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并未得到读者的喜爱,反而那些不断突破“既定规则”之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神雕侠侣》中的杨过……

在金庸先生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韦小宝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人物之一。金庸先生自己也曾讲过,在写到《鹿鼎记》五分之一是,他已经将韦小宝当成了“朋友”。那韦小宝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能让金庸把他当成“朋友”,而不是乔峰、郭靖等等?

周星驰版《鹿鼎记》

《鹿鼎记》被称为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武侠小说研究者称其为一部“反武侠”的现实主义之作。

他把韦小宝塑造成“非侠不武”的“小流氓”形象,打破了以往小说作品既定“框架”。武侠江湖自有武侠江湖的“规则”,而韦小宝即便生活在“北风如刀,满地冰霜”的环境之下,无德无识,不会武功,却游走于满清各大社会政治集团之间,并且受到了多方多派的欢迎。

韦小宝如此“通吃”江湖,自然有他的两把刷子。笔者总结起来,可以总当下的两个流行词概括:一个是“油腻”,一个是“佛系”。

周星驰版《鹿鼎记》

用“油腻”的标准去对标韦小宝是再恰当不过了。虽然,刚刚出场时的韦小宝还处于青年时期,但他却有中年一般的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他的人生经验完全取材于妓院。在妓院里,“财”和“色”构成了韦小宝认识社会的两大标准,也是他行动的驱策力。

他眼中的女人,只是为了满足快感,他称其妈妈是妓院的“头牌”,竟无一点羞耻之心;他眼中的财,也只是满足“赌”爽一把的工具。所以,无论从江湖朝廷官场,还是到帮派江湖,还是到罗刹国,他“不择手段”取财、取色的经验,确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过,也正是这些没有道德约束的“妓院经验”,却让韦小宝对其亲近之人保持一份真诚与健康。小玄子康熙帝“兄弟般”的信任、陈近南“父爱般”的关爱,甚至陶宫娥的亲近,他都非常的珍惜。韦小宝与他们只有一次或两次见面之缘,竟与他们拜兄、拜师傅、拜姑姑……

周星驰版《鹿鼎记》

所以说,“油腻+真情”,让被道德约束之人心中生出羡慕之情。比如,韦小宝将沐剑屏、方怡救出宫之后,沐剑屏得知韦小宝还从天牢中将沐王府的人全部救出,对韦小宝说:“你可真有本事”,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一斑。

至于“佛系”,在韦小宝身上表现的很明显。像他出身市井之人,生活无非是就是“吃喝玩乐”,即便是做了朝廷命官、做了韦香主,也并非为了报效朝廷,亦或“反清复明”,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每次他想到的永远都是,如何活下去,如何多赚一些银子,如何得到一个女人……即便是帮康熙杀鳌拜、平三藩,帮助陈近南打理“天地会”,也只是出于兄弟般、父爱般的感情。

他的“精神胜利法”更是其“佛系”的表现,面对比自己强大之人,内心里其实已经将他们诅咒、谩骂了不知多少遍,同时又合计着怎么蒙混过关,以求保命。他的这些自慰心理,在面对危险之时,总是能够想出逃生之路,想出解决麻烦的办法,让他能够随机应变。假如,没有这样的心理状态,估计韦小宝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韦小宝的“油腻”与“佛系”,让他从一个市井小混混变成了“王侯将相”的鹿鼎公,也让他在金钱与权势达到顶峰之时,全身而退,逍遥自在去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