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界热议:乾隆爷是否真看错?

乾隆爷有这么一件事,在文玩界掀起一阵热议的舆论,

清雍正仿官釉笔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约是在乾隆三十几年的一天,

乾隆皇帝在书房中批阅奏折,

伏案良久,乾隆肩颈酸痛,

遂放下笔墨稍事休息。

抬头的一刹那,

他看到了这只长久摆在书桌上,

却又不曾细察过的文房用品。

于是兴致大发,

写下了一首诗:

瓶碗官窑亦恒见,笔筒一握见殊常。

宣和书画曾经伴,南渡兵戈幸未亡。

火气全消文气蔚,今人如挹古人芳。

不安铜胆插花卉,拈笔吟当字字香。

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三岁,

他心血来潮作的这首充满打油味道的诗,

把这只笔筒定了性,

即此笔筒曾为宋徽宗所用,

当为北宋之物。

诗写好后,

乾隆皇帝越看越满意,

还命工匠将其刻在了笔筒的底部。

后人评笔筒说:

其实,

宋代人根本没有使用笔筒的习惯。

不光宋代没有,元代也没有。

乾隆皇帝虽然有着非常高的艺术品鉴赏能力,

但这一次,他犯了错。

我在很多年前写过一本书,

叫《明清笔筒》,

当时查阅了几乎所有的古文献,

发现“笔筒”这个词有两个概念,

第一种,就是装笔的筒。

这种“筒”其实就是简单的容器,

把笔装进竹筒里,使其免受伤害。

这种笔筒很早就有了,

大概是公元3世纪时就出现了。

第二种,

就是后来文人搁在案头的笔筒。

这种笔筒既讲究实用性,

还有装饰效果。

文献上说,

这种类型的笔筒最早出现的时间

大约是晚明嘉万时期。

明中叶以前

基本找不到任何古人使用过笔筒的证据,

偶尔能找到的筒状物也是签筒,

用来求签的。

比如南宋龙泉就有,

元代也有比较好的签筒。

与笔筒相比,

签筒外形比较瘦长

清雍正

有人说

这件官窑的笔筒其实是雍正时期的,

清朝人对前朝陶瓷的摹制、

仿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以致这样一个笔筒拿到乾隆面前,

他都误认为是宋代的。

乾隆觉得这东西太难得了,

有人说

宋代因战乱留下的文献不多,对宋代有时我们不能以文献为证。

笔筒到明朝才有文献记载,就说笔筒从明代才有,这在逻辑上有些不严谨,

因为没有发现文献不等于没有记载,就是没有记载也不等于没有这种产品。

再有拿“乾隆爷老是看错东西”为由,来支持乾隆爷看错这件藏品的观点,这更荒谬。

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看问题,譬如这种器型在宋代或宋代以前,是否叫笔筒?它的功用是什么等等。

那么,这件藏品是乾隆爷看错了?还是我们看错了?还是大家都看错了?只能让时间来证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