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六十岁才当上县令,仅仅干了四年,就被人口口传诵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读过“三言”,它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也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冯梦龙也因此广为人知,成为明代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可您是否知道,他也是一名受老百姓欢迎的好官,而且他仅仅当了四年的县令之后,就取得了极好的官声。

因为屡试不第,一直和官场无缘,冯梦龙这才转为文学创作。除了“三言”外,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烈女演义》、《广笑府》、《智囊》等等三十多种著作。

就在他对仕途已经灰心绝望的时候,崇祯三年,他意外的被朝廷补授为贡生。次年,冯梦龙被破例授予丹徒训导之职。在崇祯七年,他被任命为福建寿宁知县,此时的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一般来说,知县都是由新进士或者在朝廷锻炼了几年的年轻官员担任。他们年富力强,又有建立功业的迫切希望,所以更能在基层将“父母官”的角色做好。六十岁在当今社会都已经迈入了退休的年龄,在明朝更是垂垂老矣,要么已经成为权臣,要么归隐山林。当寿宁县的百姓迎来这样一位老知县时,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来养老的,都为朝廷的决定而沮丧。

然而,冯梦龙却将小官做得比年轻人更有干劲,如同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穷乡僻壤,在被倭寇蹂躏得民不聊生的寿宁,踏实的做出了一番功业,被百姓交口称赞。

来到寿宁县后,冯梦龙听到百姓最头疼的第一件事就是虎患。当时的猛虎不如现在稀少,也并非保护动物,而是人人喊打的大虫。寿宁县的城墙早在七十多年前就被倭寇破坏,一直又没有修理,因此,老虎进城伤人的事情层出不穷,百姓终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修城墙,这是最根本的办法,但因为经费难以到位,一时半会修不好,所以寿宁县的城墙已经倒了七十多年还没修缮。

虎患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冯梦龙自己在《寿宁待志》提到:

余莅任日,闻西门外虎暴,伤人且百余矣。城门久废,虎夜入咬猪犬去。

当地人都知道是城墙的问题,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求助于城隍。这种方法当然没有效果,冯梦龙遍访邻县的高手,终于有了主意。他找到一个周姓猎户,做了一个机关,上面放有一只羊作为诱饵,老虎吃羊的时候,就落入机关。这种机关,冯梦龙自掏腰包购买了好几个,并买上羊放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命令人守候。效果怎么呢?非常棒,“半载间,山后、溪头及平溪连毙三虎,自是绝迹”。

尽管虎患已经解除,但冯梦龙知道,修筑城墙才是根本之道。他:“申请各台捐俸蠲赎,重立四门谯楼,城之崩溃处悉加修筑”。另外,他还完善了制度,在城楼之上还设立了一面大鼓,并有专人把守。这样一来,寿宁县的百姓没有了虎患,心里安定了一大半。

寿宁县是当年倭寇为患的重灾区,虽然戚继光扫平倭寇后,已经没有大规模的袭扰,但小的匪患仍然是不绝的。何况在当时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到处民不聊生,寿宁县的兵员严重不足,本应该是两百名,因为财政原因缩减到一百名,还要承担催缴赋税,衙役、押解犯人、守仓库、守监牢、送文书等等工作,连衙门的鼓手、号手,都占了这个编制,要让他们起到防范贼人的作用,完全不行。

这时候的冯梦龙,明知道增加兵员是不可能办到的。他只能从提高现有兵员的素质出发,聘请了一正二副三位教师,提高兵员的战斗能力,并且他每个月必定亲临检查,严加赏罚。在知县的重视下,这些兵员也知道责任重大,经常在闲暇时间主动去参加训练。

冯梦龙担任知县的时候,已经是乱世开始了。因此,他重视当地的治安,对于其它陋习也下了大力气整治。当地远离中央,民风彪悍,对读书不重视,他就扩大学堂,聘请名师为当地人讲学,提高教育氛围。当地重男轻女,经常将女婴溺死,他写下《禁溺女告示》,严禁抛弃、溺死女婴,被称为“千古第一告示”。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县虽然没有知府官大,但也有不少人巧取豪夺。然而,冯梦龙当官只有带头捐出微薄的俸禄,从来没有取过百姓一丝一毫。他只做了四年县令就因年老而归乡,他走时,寿宁县万人相送,依依不舍。

喜欢请点击关注,天天为您带来有趣的历史。

参考资料:《寿宁待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