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天下流传: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曹操却不去请诸葛亮?

诸葛亮出身于琅琊诸葛氏,差不多是今天山东临沂一带,与王谢的王在一个地方。琅琊诸葛氏是当时一个大族,族内官宦众多,东汉末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郡守的副手,虽然官不大,但毕竟也是公务员,衣食不成问题。生母虽然去世较早,但还有个哥哥照顾,童年生活前期一直很安逸。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诸葛亮可能会就这样长大,然后借助家族的势力举个孝廉,出仕为官,运气好点能混个二千石的太守,安然一生,若干年后史书上会记上一笔,某某太守诸葛亮某某年生,某某年卒。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东汉末年,内有宦官乱政,外有军阀混战,中原大地刀兵四起,汉朝江山大厦将倾。历史没有给他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样家庭也没继续给他一个安稳的童年。

诸葛亮八岁时,父亲溘然长逝。家中没有了生计来源,诸葛亮只得和弟弟诸葛均接受叔父诸葛玄的照料。随后跟随诸葛玄辗转豫章、荆州,然在去荆州路上,诸葛均在南阳染病,从此一病不起,直至逝世。此时诸葛亮年方十六,长兄在外不知所踪,内有幼弟并两位姐姐,举目无亲,和平年代尚且艰难,何况此时军阀割据,征战不止。

此种苦楚,可想而知。

然而苦归苦,苦完了人也不能活过来,接下来得考虑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毕竟一大家子都得吃饭。

此时诸葛亮有3种选择。

第一回老家,第二投奔兄长诸葛瑾,第三投靠刘表。

第一老家是回不去了,曹操袁绍吕布正在那边打得不可开交,当初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才走的。

第二诸葛瑾奔江东不久尚不知安顿否。

第三诸葛玄是刘表的部署,投靠刘表能得一时之安逸。然而当此乱世,刘表雄踞荆襄,却只图自守,无四方之志,为人又外宽内忌,好谋无决,非是明主。

左思右想,罢了,靠人不如靠己,干脆就留在此地算了,诸葛亮遂携姐弟躬耕于此。

这一耕就是十年。

诸葛亮在隆中过的是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不能不耕,不耕就没有生活来源,也不能不读,因为他还有大志向。

当时诸葛亮常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据说当时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有朋友要问了,诸葛亮这么厉害,别人为什么不去请他?为什么还会不屑一顾。很简单,诸葛亮当时太年轻,16岁就隐居隆中,年少气盛,说这话时估计也就在20岁上下,甚至更小一点。诚想谁会看得起一个20来岁的毛头小子,况且他每每自比的管仲乐毅,一个辅佐齐桓公争霸诸侯,一个连克强齐七十二城,几灭强齐。在古代这两个人都是偶像级人物。诸葛亮名不见经传,就敢自比先贤,时人觉得他吹大牛,他又不肯自降身价去主动投奔别人,所以十年间无人问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眼瞅着都快三十了,难道这一生都要在南阳耕读了吗?

伯乐来了。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帐下有一谋士姓徐名庶字元直。徐庶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很器重徐庶,既然是徐庶推荐的人,刘备就说:你就带他来见我吧。

没想到徐庶说道: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意思就是说,这人高傲得很,他是不可能来见你的,你要想请他,就得你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要知道此时刘备虽然受难,但天下名义上还是刘汉的天下,他可是汉献帝拉着手认的皇叔,并且受爵亭候,官拜左将军,做过州牧,曾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也称得上威名天下久矣了,况且他年龄也已经四十七了。竟要他如此身份的人去拜访一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年轻人,这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徐庶让他去,他就去了。

这确实是刘备非常厉害的地方。

三顾茅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值得一说的是,可能并未向演义中所说的那样诸葛亮装神弄鬼,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人,真实情况应该是三次都见着了,并且双方相互交流了一下对天下的意见与看法,就像现在的公司招聘一样,刘董事长三次面试诸葛同学,觉得这个小伙子可以啊。而诸葛同学也觉得这个创业公司老板诚意十足,可以试一试,于是双方敲定合作意向,从此改变了刘备的运势,使其能成为历史上一代枭雄,也改变了天下的运势,三足鼎立,三国霸业得以成立。

想当初,如果刘皇叔稍微傲娇点,不去拜访诸葛亮,说不定曹孟德早已席卷江东,一统天下了。毕竟诸葛亮隐居了十年,应该也早就习惯了吧。

然而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该上场的终究会上场。

诸葛亮给刘备创造了人生中各种不可思议的不可能。在遇见诸葛亮之前,刘备是非常失败的,屡次丢盔弃甲,屡次丢妻弃子,屡次获得领地又屡次失掉领地,身边虽有关张赵,却无一片安身之所,虽然名声很大,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直到遇到了诸葛亮,真的像鱼儿遇见了水,一下就从半死不活中活了过来。接下来就像有如神助一般,赤壁之战,刘备赚得大半个荆州,转眼间又席卷西川,入主益州,一生败多胜少的他竟能亲自攻下汉中,还斩杀了曹家肱骨夏侯渊。此时连起领土已经大于东吴了,从一无所有到占据益州汉中荆州,雄踞天下之三,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简直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

然而这些功劳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

但是刘备在关羽失荆州被杀身亡后,就有点不那么信任诸葛亮,原因在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身在东吴且为吴主重臣。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怒不可遏,不听众人劝阻,誓为关羽复仇,夷陵之战,一败涂地,蜀地数年积蓄,毁于一旦,刘备只身逃往白帝城,又患了痢疾,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就召诸葛亮来白帝城,托孤给他。

这一段感天动地的君臣托孤大戏,感动了后代无数君臣将相,感动了无数读书人,乃至感动了无数普通的布衣百姓,但是他们君臣之间真的有这么推心置腹,忠贞坦荡吗?

至少刘备没有。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说这话的时候至少当着嗣子刘禅,尚书令李严的面。而且这句话简直就是一句警告,什么叫君可自取之?曹丕是什么人,曹丕是以丞相篡汉的汉贼,说诸葛亮才十倍于曹丕,当此主弱臣强的时候,拿曹丕来比诸葛亮,这不信任的味道浓的不能再浓了,伴君如伴虎,我几乎可以想到诸葛亮汗如雨下的表情,如果当时孔明对答稍有不慎,估计帷幕后面就能走出一队严阵以待的刀斧手。

而且刘备受托孤的还有另一个李严,刘备让李严分掉了诸葛亮军政的两方面大权,用他来制衡诸葛亮。可以说刘备到死都没有完全信任诸葛亮。

好在诸葛亮度量大,不计较刘备的猜忌,换做一般权臣,估计不反也会被逼反了。你既然不信任我又何必托孤给我?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他何等聪明人,如何不知道刘备的猜忌,但他压根就不在意,他理解刘备,嗣子孱弱,权臣欺主,屡见不鲜,他这么回答不光是给刘备吃个定心丸,也是他自己下半生的誓言,当初你以国士待我,我今后必当鞠躬尽瘁,以死报君。

先主啊,君臣十七年,你还是不了解我啊。

三国之中蜀国最弱,赖诸葛亮苦心经营,方能和魏吴并立,诸葛亮治蜀十二年,殚精竭力,呕心泣血,内修政理,外重建吴蜀联盟,和戎抚夷,平复西南,以蜀汉西南一隅之力,在与强魏战争面前却能一直处于主动,短短六年间五次北伐中原,终生以兴复汉室为目标。北伐虽然没有直接收复中原,却极大程度上以攻为守,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延续了汉家唯一的一点血脉。

谁不知蜀魏实力悬殊太大;

谁不知汉室倾覆已难中兴;

谁不知经年征战军民疲惫;

奈何先帝有托,敢不殚精竭力,亮苦撑蜀汉12年,

无非是不问生死誓报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

祁山风劲肃秋酣,暗淡阵云五丈原。零露漙兮纹彩密,固是草枯骢马肥。

蜀军旗帜黯无光,鼓角之声今寂微。

可怜丞相病危笃!

渭水清流深未成,无情幽咽作秋声。关山入夜风抽泣,鸿雁暗中迷路际。

威严军令若风霜,固守诸营垣外墙。

可怜丞相病危笃!

渺矣风尘三尺剑,光芒今日犹非暗。但伤寒岁苍松柏,色自凋零秋不耐。

十万汉骑才入梦,故乡梦里可安泰?

可怜丞相病危笃!

梦寐不忘先帝厚,临终托付诚惶受。鞠躬尽瘁老臣心,暴露奔征年岁久。

而今落叶风吹雨,大树一朝倾倒去,汉家运祚将何续?

可怜丞相病危笃!

从岐山到长安高铁只需1小时,丞相却走了一辈子。

星落秋风五丈原。

那日草庐一觉春睡,竟是你最后一个好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