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齐白石齐名,一幅画值3.45亿,生前捐给国家没人要,曾言:50年后方有人懂我!

黄宾虹

(1865年-1955年)

倘若不是文化界,说到黄宾虹这个名字,多数人是摇头表示不知,少有人知道他是和齐白石并称“齐黄”的画家。

即便是现在,齐白石的涂鸦之作依然有人当做宝贝,黄宾虹的画却少有人懂。甚至被很多人认为不值一提。

这或许就是黄宾虹的遭遇,有一种说话,在中国集大成的山水画家中,成就最高的莫过于黄宾虹,与之相比,齐白石如顽童一般。

他从来没有登高一呼过,像徐悲鸿那样;他从来也没有红得发紫,像齐白石那样。

他把自己所有财富都用于收藏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捉襟见肘,更谈不上广交朋友。

他不是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更不是善于经营和炒作的人,在赢得社会声誉方面,他不能跟张大千相比,尽管他们两个人都叫“大千”,当年黄宾虹也曾号“大千”。

黄宾虹(1865年-1955年),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山水画一代宗师。祖籍安徽歙县,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

▲黄山汤口 作者:黄宾虹

一幅画拍出3.45亿天价,谁是黄宾虹?

中国嘉德2017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收槌,共包含104件近现代书画精品以及36件古代书画佳作,斩获总成交额16.6957亿元,成交率达到81%。

其中,黄宾虹绝笔巨制《黄山汤口》,成交价达到创记录的3.45亿元。

这个数字令现场沸腾,落槌后人声鼎沸、掌声不断,一时间此画与宾虹老人被朋友圈刷屏。

其实这件作品 ,早在2011年就已经拍卖过,当时的拍卖价格是4700万,仅仅过了六年的光阴,就变成了现在的3.45亿。这样的差距既让人唏嘘又让人感慨!

一向被市场低估的宾虹老人,此次画价扶摇直上,对于圈外人,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近代画坛,与张大千、齐白石并称的还有一位黄宾虹。

对于圈内人,这个价格只是对宾虹老人艺术价值的肯定,一个让市场等待了多年的肯定。

对于一生朴素节俭的宾虹老人,3亿,仅仅是一个不足道的数字吧。

比这个数字更庞大的,是宾虹老人的艺术成就与学识维度!

在书画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点:"黄宾虹的画不值钱","黄宾虹大师的艺术成就无人企及"。

当拍出3.45亿高价的时候,所有知道的圈外人都在询问:

谁是黄宾虹?

最为可笑的是,当年黄老去世,家人怕把画作遗失,要捐给国家,竟无人收,托关系才被博物馆收藏,送去的包裹竟然在30年后才被打开。

有一次,他在采访结束后。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了,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

▲ 公布宪法时,浙江日报记者拍摄的黄宾虹

黄宾虹这一生到底画了多少张画?实际上我们现在只能粗略估计。

他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宋若婴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如果无论尺幅大小,无论创作还是写生,共有5000张左右,还有一些别的文物,加在一起有1万多件。

估计他作品的总数不会超过1万件,这只是大概的估计。

保存在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很有故事,当时按他的遗嘱,这些画作是要捐给国家的,可是当时浙江没有人要。

他的夫人很着急,说这些东西在我手上,万一坏了或丢了怎么办?便不断地去联系接收单位。

浙江博物馆据说对接受这些东西并不积极,后来在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人直接过问之后,才勉强答应了。

悲哀的是接收之后,浙江博物馆的人连包裹都没有打开,就搁置到一边去了,直到黄宾虹去世后三十年包裹才被打开,这就是黄宾虹的遭遇。

▲ 没有年款的作品

从喧闹的革命者到孤寂的艺术家

黄宾虹,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寓居沪上后又改字宾虹。

黄宾虹的少年时期,正是父亲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家境较为宽松。

父亲设家塾请名儒教授黄宾虹兄弟。

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黄宾虹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并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基础。

徽州歙县,本就文化底蕴深厚,身边的人有都是读书人,所以这个时候的黄宾虹所受到的教育也成为他以后艺术成就的基石

给予少年黄宾虹重要影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黄崇惺,一个是倪易甫。

黄崇惺虽然是黄宾虹的族侄,年龄却比他大得多。黄宾虹八岁那年,黄崇惺来金华见到黄宾虹,对黄宾虹的对答如流大加赞赏。

此后,黄崇惺寄给黄宾虹《劝学赘》、《凤山笔记》、《重刊潭滨杂志》等书,还为黄家私塾引荐歙县经师程健行给黄宾虹兄弟讲授四书五经。

倪易甫是黄宾虹父亲的好友,善书画,精于画理。

他常到黄家观赏黄宾虹父亲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他论画。

直到宾虹晚年还时常忆起倪翁所讲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教诲,这几乎贯串了黄宾虹一生的临摹和创作主张。

在倪翁的指导下,黄宾虹很快掌握了临摹与速写的基本功,并画了大量的时事画、插图、山水画。

但黄宾虹17岁那年,家道中落,兄弟皆辍学,所幸黄宾虹此前考取了书院的奖学金,得以继续学业。

从这年起直到26岁,黄宾虹广交艺林硕彦,充实学养。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1300人"公车上书"。

黄宾虹在家服丧期间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致信康、梁,赞同他们的变法主张。

按个时候的热血青年,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对国家都是一腔热血。

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谭嗣同,因事经贵池赴上海,黄宾虹知道后,特赶赴贵池与他会面。

谭嗣在长时间静听黄宾虹的议论后说:"朴存兄说得对,对有野心的的列强要伸出拳头去打。"

后来,黄宾虹回忆谭嗣同时常说,谭嗣同是豪侠之士,维新爱国,可敬可佩。

1898年冬,黄宾虹得知谭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杀害,放声大哭,愤然写下了"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的挽诗。

1898年冬天,黄宾虹回歙县拜访了两位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汪佐臣,说服他们利用农闲,招集乡民教练拳术。

不久,他们在当年岳飞驻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了一支队伍,骑马试剑,习拳练武,名为增强体质,实欲起兵卫国。

正当他们红红火火练兵的时候,传来了"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被杀的消息。

黄宾虹也因"维新派同谋者"的罪名被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县。

(《南高峰小景》)

1905年冬,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

后来,他又邀陈去病来新安中学堂教书。陈去病是江苏吴江人,旧年在家乡组织雪耻会,鼓吹维新与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陈去病来歙县实际是为联合当地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活动。

很快黄虹宾这一批新安中学教员就组织了"黄社",名为研究诗文,实为纪念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及其非君论而命名,暗中宣传革命。

黄宾虹的思想由此从立宪法派的忠君保皇转变为革命派的坚决反清。

1906年冬天,黄宾虹接受革命组织的安排,决定在自家后院私铸铜币,一方面作为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用以扰乱清朝的币制。

革命党人从外地运来了铸币机,还派一名师傅负责铸造技术。然而次年六月,正当首批铜钱出坯,还未印字的时候,就有人告发此事。

黄宾虹闻讯连夜出走,辗转到了上海。之后,"黄社"也解散了。

但挫折并未使黄宾虹的理想就此泯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不久,他又承担了上海商团的外线传递任务。

上海宣布光复后,他兴奋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悬挂起来,以庆祝革命胜利。

也就在1912年,即民国元年,黄宾虹开始用"宾虹"题画属款,以示纪念。

但是也是此时,正是黄宾虹从革命者到文化者转变的过程。

他看不懂革命之后的世界,只能沉浸在自己孤寂的艺术世界里。

▲ 黄宾虹的书信手札,书卷味扑面而来

3亿画作背后,是一段感人故事

黄宾虹一生曾登过黄山九次,一生所创作的黄山山水画无数。1955年,黄宾虹以高龄92岁,创作了《黄山汤口》。

拍出3.45亿元的这幅山水画画作也是黄宾虹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

而关于这件作品,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据说,《黄山汤口》是黄宾虹送给一位叫做陈叔通的老友,杭州人。

陈叔通是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曾担任国家要职。

现存的资料说,黄宾虹和陈叔通是好朋友。

两人在上海的时候就是邻居。黄宾虹太太宋若婴曾说:“他每逢新春总画些梅花、水仙、天竹子、茶花赠送给友人,陈先生处总有的。”

另外,据说黄宾虹生性节俭,平时爱喝两口自家酿的酒,但每餐吃菜仅两只。

他也喜欢以茶叶蛋招待客人。

因为,“按安徽人的风俗,以茶叶蛋待客是很要好的意思”。

而当年在黄宾虹家里,能吃到茶叶蛋的,共两个客人,其中之一便是陈叔通。

宋若婴曾说:“黄宾虹与陈叔通先生交往甚密”。“陈先生要他画一个卷子,他早已画成,就待题款。在题款时,陈先生要他称呼老弟,他执意不肯,两位老先生谦让了好些时间。”

的确,在黄宾虹生命中,陈叔通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贵人”,令他一生充满感激。

据说,1921年,黄宾虹就是由陈叔通推荐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当时,黄宾虹58岁,担任编译所美术部主任。

解放之初,传统中国画正受到严重冲击。有一段时间内,黄宾虹状况并不好,许多事也都是有陈叔通在其中帮忙。

也正是托陈叔通的福,黄宾虹人生的最后,在杭州度过了一段简单又安心的日子。

为此,黄宾虹晚年每年都为陈叔通画不少好画,两人也经常通信。而陈叔通不仅自己向黄宾虹求画,也代他人求——比如,为章伯钧。

2014年,在中国嘉德以6267.6万元成交、至今仍然保持着黄宾虹拍卖纪录的巨幅《南高峰小景》,极有可能就是陈叔通为章伯钧所求。

陈叔通一生收藏了黄宾虹的许多精品。

“文革”中,他的珍藏曾一度为故宫博物院“代管”,之后又全部悉数返还,包括他所藏的黄宾虹书画——这样的“善终”在当时并不多见。

这正是因为陈叔通在新中国非同一般的地位,也是他有能力一直帮助黄宾虹的原因。

而在陈叔通所藏的黄宾虹佳作里,最重量级、最为精彩的之一,莫过于这件巨幅名作《黄山汤口》。

黄宾虹一生最爱黄山,人生最后,他将这件巨幅佳作献给了恩人。

▲ 晚年黄宾虹

画画这行更多的是寂寞

黄宾虹一生都是寂寞荒凉的,他既没有像徐悲鸿那样,登高一呼过,也没有像齐白石那样,红得发紫过。

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中,他曾说,他是在京城蜗居了十年。可见,虽然黄宾虹跟齐白石一样,都说过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黄宾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

有一次,他在采访结束后。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了,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

在当时黄宾虹的艺术不被时尚所看好,但是黄宾虹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

可见,黄宾虹生前的寂寞是和他对自己将留名后世的自信结合在一起的。

▲ 晚年黄宾虹正在作画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

因为他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绘画里审美历史感太苍凉,

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靚丽,

所以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

这三方面缺一个,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赏他。就算你怀着对他绘画的神秘感,但也难进入他的世界。

黄宾虹是一个怀抱家国情怀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指望他经商,但是黄宾虹走上了一条文化道路。

他在上海提出艺术救国,甚至提出了一句叫“艺术是特健药”,认为艺术有益人生,是最好的营养品,可是这样的话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像人们难以认同他的话一样。

黄宾虹懂易经,他好像真的对命运有所卜算,在世时曾说,50年以后人们会看好我的画。

结果他1955年去世,恰好在50年后的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由此确立了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可是,如今,真的还有那么多人认可他的价值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