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禁止吃的动物,金庸小说写它的目的很少人想到

古代的中国是地地道道的农耕文明,不同于北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耕田而言,人力有时穷,常常假借外力。最初的犁地除草,古人借用木制青铜制或是铁制的工具。但人的力气太小了,还容易劳累,效率低下。

这时古人想到利用动物,牛便是最好的选择,皮糙肉厚,吃苦耐劳,力大无比,最重要的是相对容易捕捉驯服。因此牛对中国古代的农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牛是重要的农耕畜力,受到格外保护。而只有古代最高级的祭祀——太牢,才会用到牛肉。

这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截然不同,他们的主食就是农耕文明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吃不到的牛肉。自西周开始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说法,诸侯想吃只能等牛快老死或病死时,才能将其宰杀,吃牛肉。

后来自秦汉朝至唐宋元明清各朝,都对私自宰杀耕牛定有明确的处罚办法,轻则罚钱,重则斩首示众。不过牛肉也不是一定不能吃的,官府认可这牛快老死了,才允许宰杀。而这宰杀必须有官府机构进行,再拿出来卖,一般老百姓想吃是基本不可能的,有钱也少有门路。

金庸所写的小说中,有许多江湖豪杰,走到乡野小酒馆随口一句“两斤牛肉”,小二马上应一声送来。这场景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的吃也不敢这么嚣张。

金庸武侠小说中,常常写到各路英雄好汉,大口吃牛肉,大碗喝酒。对于金庸写这的目的很少人知道,其实这是金庸想刻画这些江湖人士目无官府和法纪,表达这些好汉对庙堂之上的统治者的抗争精神。

但许多人看小说或电视剧时没注意到,只感受到了侠客们的豪气冲天。不只是金庸,许多武侠小说都这样描写。《水浒传》中对吃牛肉的场景多了去,近代武侠小说作者正是看到了,才也这样描写的。毕竟哪个武侠小说作者没看过水浒呢。

可惜作者明白,许多观众看不明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