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前四个月被逼签《辛丑条约》,落款处玩心机,保全颜面

李鸿章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和其他三位大臣以逆天之力为大清延命50年。

李鸿章在当时被认为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是李鸿章死前的四个月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波澜,让这位晚清名臣成了一个人见人骂的卖国贼。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仓皇逃窜,只能割地赔款。

之后清朝和日本签订了有史以来最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是大清无人可用,只能让李鸿章出马和洋人谈判。

这个时候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只想尽快的签订合约,将大清的风波平息。

在谈判会议上,洋人十分傲慢,出口就要价10亿两白银。10亿两白银在当时可是比英国加法国,两国一年的国家收入还要多,清朝根本拿不出来。

李鸿章这个时候躺在病榻上和洋人周旋,最终确定的数字为4亿5000万两白银,意思是“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但是此刻的李鸿章无力还击,只能接受这样的侮辱。

签字会议上本来应该是庆亲王奕劻签字的,这个时候李鸿章拦住了奕劻,李鸿章说:“这是卖国的骂名呀,你还年轻大清的未来要靠你,老臣时日无多了,就让老臣把这卖国的骂名背到棺材里。”

签字当天,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下面签名处,将自己的名字竖着写,三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肃”字。

李鸿章是大清“肃毅侯”,将自己的李鸿章三个字写成“肃”的形象也无可厚非,于是洋人就高兴的回去庆功了。

李鸿章在这里玩了一个心机,他不愿在《辛丑条约》落款处写“大清帝国特使李鸿章”,不愿大清和自己的最后一丝尊严也被侮辱了。

因此写了一个“肃”字,保存颜面最后一丝颜面,为自己也是为大清。

洋人其实知道李鸿章的心思,在洋人看来李鸿章这样的做法是可笑的,字已经签了,钱也已经给了,要这点颜面又有何用。

李鸿章签完字后,在回家的路上大口大口吐血,血的颜色和形状是“紫黑色,有大块”。

而《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公开后,国人都在骂李鸿章,说“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可是大家也不想想,已经腐朽衰败的清朝,靠一个已经八十岁的老人,他怎么能带领大清走向光明。

也就是在签订《辛丑条约》的四个月后,大清一代名臣李鸿章把卖国贼的骂名带进了棺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