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王亚蓉与改革开放共进的4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特聘研究员、古丝绸修复领域资深专家——王亚蓉先生,她亲身经历的纺织考古及保护修复工作四十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发展。

王亚蓉先生

讲到纺织考古,就不得不提到1972年开始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中出土的大量质地精良、巧夺天工的丝织品第一次让世界见识了2000多年前中国高超的丝织技术,被誉为“丝织品惊世大发现”,也打开了纺织考古的大门。王亚蓉先生也参与到了马王堆出土纺织品的后期清理、保护和修复工作中,那她是如何与纺织考古结缘的呢?这还要从她与沈从文先生的相识讲起。

沈先生夫妇与王亚蓉先生(右一)合照

1973年,王亚蓉先生通过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杨纤如的介绍,得以结识大名鼎鼎的沈从文先生。1974年,她的专业水平和踏实做学问的态度得到了沈老的肯定,和王㐨先生一同成为沈老的助手,协助沈老整理周恩来总理嘱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技术部,负责考古绘图。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沈老正式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全力整理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王㐨先生和王亚蓉先生参加了编撰,并绘制了书中大量古代服饰的插图。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0世纪70年代,纺织考古工作开展得十分困难,不仅条件限制多、各方重视程度低、经验丰富的人才也少。纺织品的有机质属性,使得多数墓葬的丝织品难以保存,即便有实物出土往往也会快速被空气氧化褪色甚至粉化,所以才有“千墓难出一件丝”的说法。但是,在当时,沈老从未间断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工作,而王㐨先生、王亚蓉先生便是在这段艰苦时光中与沈老相识,受其感教,投入到这份研究工作中,协助沈老完善了中国古代纺织服饰研究的工作内容,主持并参与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保定满城汉墓等遗址出土纺织品的提取、保护工作。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到了80、90年代,基于此前多次发掘所积累的经验,他们总结出了更有利于丝织品保护和修复的提取方法,加之地方政府的重视,纺织考古的开展变得顺利了起来,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沈老晚年身体多病弱,王㐨先生、王亚蓉先生奔波各地,多数时间以书信向先生汇报。1982年,王㐨先生、王亚蓉先生主持发掘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丝织品。这次发掘打开了一座战国时期的“丝绸宝库”,出土的纺织品五颜六色、花纹各异,比起马王堆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项工作开创了应用实验考古学方法研究纺织文物之先河,使纺织考古学科得以完善。

唐代法门寺地宫王亚蓉正在解开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的锁

1991年,王亚蓉先生复原复织的第一批纺织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服饰研讨会上展出,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则称赞王亚蓉是“用实验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丝织品”,希望王亚蓉先生一件一件做下去。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沈老、王㐨先生相继去世,王亚蓉先生先后主持辽宁省叶茂台辽墓、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等墓葬的纺织品发掘、清理、保护工作。提取、清理并保护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丝织物。

新疆尼雅工作照

转眼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纺织考古的发掘、清理和修复工作终于迎来了社会的关注、技术的提升、环境的改善以及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考古发掘现场,加之北方墓葬极其少见的丝织品也被发现,引发了社会的空前关注。2007年,江西靖安东周墓葬中发现一批保存完好且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纺织品,王亚蓉先生带领她科研团队,在紧急改造的临时实验室中完成了出土纺织品的清理工作。其中一件精美几何纹经锦的经线密度高达每厘米240根,相当于1毫米内排列24根经线,这是现代织机很难织造的,足见当时纺织品织造技术水平之高。

江西靖安工作照

纺织考古经历四十年的发展,由沈老、王㐨先生、王亚蓉先生开创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事业不断先前推进。在王亚蓉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纺织考古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学科方向。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招收纺织考古方向硕士研究生;2013年,北京服装学院建立了纺织考古博士点。同时,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纺织品修复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致力于纺织品的修复,纺织技术的挖掘、传承和研发。2001年,首都博物馆建立纺织品修复实验室;2004年,湖南省博物馆成立马王堆丝织品研究基地;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纺织考古实验室;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苏州成立了纺织科研考古基地。

王亚蓉先生与学生合影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传承有序,一支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的年轻队伍已基本成熟并不断壮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恰逢沈从文先生去世30周年、王㐨先生去世20周年。回顾这40年,王亚蓉先生表示,沈老当年提出的“建立一个中国古代服饰博物馆”的构想、王㐨先生对纺织考古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她都铭记于心,时刻不敢忘却。

沈老与王㐨先生(中)、王亚蓉先生(右)

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带领这批有志研究纺织文化的人才,一件件的研究下去、一件件的修复、复织下去,争取为祖国的纺织考古事业和传统服饰文化留下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及研究资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