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名囚犯回家过年全部归来,竟惊似1400年前唐朝死亡之约

纵囚归家的“幻唐旋律”

中国的历史有诡谲、有悲壮,但也不乏目瞪口呆之后的温暖与会心一笑。

1400年前的盛唐,唐

太宗李世民就曾与几百名死囚,有过一场名垂青史的“生死约定”。

在“慎刑”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来就有“录囚”的制度,也就是要定期对在押犯人进行询问,核实罪状以平雪冤狱。

有唐一代,录囚制度有所发展并趋于完备,皇帝亲录囚徒、尤其是死囚成为不废的常典。我们的故事,就从唐太宗的一次录囚开始。

贞观六年(633年)的腊月,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

于是这位千古第一仁君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

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君王体恤将行刑的死囚,死囚最终甘愿守信伏法以回报君王信任。博主刘继兴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197卷中查到了对这件事的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高风入史,流芳千古。

这样的仁德之举,唐太宗干过不止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还放出宫女三千余,令之“任求伉俪”,让她们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自行组建家庭。白居易有诗歌颂唐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唐太宗以人为本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司法制度改革,大得民心。贞观年间最少的时候据说全国只有十几个死囚,那时全国人口至少有千万,这样低的犯罪率至少能证明仁德的力量和当时司法制度改革的成功。

贞观六年的春节或许平淡无奇,但那一年的春节绝对是史上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春节。

而就在前不久,服刑14年后,朱某第一次回到昆明的家。喂母亲吃饭,给母亲洗脚,尽管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已不记得他的样貌。

朱某是2018年春节全国27个省份999名离监探亲的罪犯之一。

在过年的返乡大军里,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候鸟”。在节前回到熟悉中有几分陌生的家,又在2月20日下午5点前全部归巢。

这不是创举,而是延续,是书写在清平之世的传奇。

就在今年,2018年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在押服刑人员“感恩温暖、拥抱亲情”奖励性离监探亲活动,将有100余名服刑人员获批在春节期间和家人短暂团聚。至此,我省停滞了十多年的服刑人员奖励性离监探亲得以恢复。

据悉,全省监狱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由服刑人员家属申请,筛选符合条件的100多名服刑人员在腊月二十九当天,由家属从监狱接回家过年,正月初四再送回监狱。根据规定,职务类、金融类、涉黑类、危害国家安全类、涉恐类、邪教类、毒品类犯罪及流窜犯、诈骗犯不在此列。

2018年,服刑人员回家过年……

亲情是人之间最纯真、最简单、最直接的感情,亲情是重塑心灵的良药,亲情是连接大墙外回家之路的虹桥,亲情是激励浪子前行的力量。长期以来,监狱一堵高墙,不能说与世隔绝,但是也相对封闭,使得社会公众对我们缺乏了解,甚至产生误解。

春节期间,陕西省监狱管理局通过在全省监狱开展“让亲情回家”系列帮教活动,进一步促进服刑人员改造新生,征求社会各界及罪犯亲属对监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利用社会资源帮助罪犯悔过自新,有效提高改造质量。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服刑人员了解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及家人对自己的希望,在新的一年更好的改造思想,重塑心灵,推进陕西监狱“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2018年春节是我们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围绕“治本安全观”推动监狱体制改革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春节,注定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不平凡的春节。

媒体联手传递正能量

每天各大媒体至少十篇暖心之作推介陕西做法,让亲情回家成为2018春节“暖”现象,让亲情的烛光点亮“那颗迷失的心灵”,找到顺利回归的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