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心中有良知,也有贼,如何破孩子成长中的“心中贼”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课题是,探讨心的本体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良知。关于良知的这个概念,孟子曾经提出过,是一种不经过考虑和学习的道德本能。孟子的“良知”,强调的是潜藏在心一隅,偶尔会被激发出来的一种品质,而王阳明却发展了这种“良知”,把人整个心都看成了良知的本体,这是他对世间的人性给予了高度的信心和期许。

每个人的心便是良知的根源,那么一个人就没有必要去东张西望,只要把自己当老师,细细挖掘心中的宝藏,就有可能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多数人为什么成不了圣人呢?王阳明认为,我们心中有良知的宝藏,但是在宝藏的旁边还住着一个盗贼,稍不留神这个盗贼就会把“良知”洗劫一空。所以,王阳明在山中剿完匪之后,发现当地百姓民风败坏,治理起来竟比剿匪还难。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现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直大力地提倡“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没有错,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建立,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可是我们发现在“赏识”中人们开始迷失方向,赏识替代了规则,赏识替代了是非,孩子开始失去规则意识,在没有给与他规则的时候,他便开始自立规则;在没有给与他是非观的时候,他便开始混淆是非。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件事情,说有一个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是母亲没有把握好“赏识”和“溺爱”的关系,“赏识”一不留神滑到了“溺爱”的一边。在儿子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时候,他竟然开始打骂母亲。母亲已经是无助的状态下,每次都向学校老师求助,乞求老师管管“他的学生”。好可怜的母亲呀!

山中贼,要有尖刀利矛,血雨腥风中,方可破贼;心中贼,避其锋芒甚至连是非曲直的呵斥都没有,怎能破心中“贼”呢?孩子心中的“良知”本能的存在着,旁边的“贼”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良知。你看,一个两岁的孩子,如果你稍不加干预,他就会跟周围的人学会骂人的话;还会用在地上“打滚”、骂人的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有良知,心中也有心贼。对待良知要“赏识”,对待心贼要“喝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