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春拍重磅!黄庭坚手卷《仁亭诗卷》面世,被推断为其传世最早的书迹

朵云轩2018春拍即将拉开帷幕。

今年是朵云轩成立118周年,朵云轩春拍将首次移师上海地标、中华118层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举槌。

作为朵云轩2018春拍最引人瞩目的重磅拍品——黄庭坚40多岁时大字手卷《仁亭诗卷》首次面世,此件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近千年而惊艳再现。

■黄庭坚《仁亭诗卷》

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曾论断,黄庭坚40多岁的作品比起50多岁时的作品更为少见,甚至传世作品没有比这件时代更早的。

最重磅:被推断为黄庭坚传世最早的书迹

被誉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其字可谓“一字千金”。现存已知的黄庭坚书法作品仅二三十件,且绝大多数珍藏于海内外大型博物馆里,藏于民间的寥寥无几。2010年曾于北京拍出近4.4亿元的黄庭坚《砥柱铭》手卷即其中一件,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的纪录。正因如此,此次黄庭坚《仁亭诗卷》亮相备受关注。

■黄庭坚《仁亭诗卷》

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生前见此作品,欣喜之余,在1981年做了细致的长篇考证题跋。这首诗收入黄庭坚诗集,查考黄庭坚诗集宋代任渊的注释,其中记载元丰七年(即1084年)黄庭坚时年40岁,来到山东德州德平做官,为山东平阴的张澄居士写了三首诗,其中第一首《仁亭》,也就是这卷书法所写的内容。诗注之中还提到“王郎求此诗”,“王郎”就是和黄庭坚感情甚笃的妹婿王纯亮,“世弼”为其字。

■黄庭坚《仁亭诗卷》(局部)

谢先生更进一步论断,黄庭坚40多岁的作品比起50多岁时的作品更为少见,甚至传世作品没有比这件时代更早的。其珍贵性由此可见一斑,对研究黄庭坚一生书法演变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重点拍品关注——“齐鲁文脉的守望者”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在朵云轩2018春拍中,有不少藏品为数十年来首度面世。今年恰逢“齐鲁文脉的守望者”王献唐先生诞辰122周年,王献唐后人带来了珍藏多年的于右任书法以及陈介祺旧藏的毛公鼎全形拓,引人关注。

■于右任 行书五言

此次春拍上的两幅于右任作品,完全是于老30年代的书风——大有魏碑的韵味。观其线条,犹如万年古藤,于弯曲中见苍劲;结构纵挺稳健,用笔浑圆内敛,收笔裹锋。于右任凭着坚实的魏碑功底,以大起大落、浑厚有力的用笔,使行草魏碑化、魏碑行草化,从而创造出气势磅礴、极富个性的书法艺术风格。正如书家钱君陶所说:“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奇丽的书体,即所谓‘于体’,成为癫狂以来难得出现能独步书坛的划时代的大师。”

■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

此次春拍上陈介祺所藏毛公鼎的全形拓,为王献唐十分喜爱的藏品。原先藏于雕刻家杜宗甫(1901-1980),杜宗甫赠于黄孝胥(生卒年不详),黄孝胥再转赠于与王献唐,此三人皆为故交,同时都擅长书画和金石碑帖,得知王献唐对金石研究造诣很深,特将此件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转赠于王献唐。是故签条上同时有杜宗甫和黄孝胥的题签。可惜由于晚年身体原因,王献唐未来得及题写款识就过世,实乃一大憾事。

毛公鼎现为中国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文字共有四百九十九字,保存基本完好。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商周青铜器,不愧为吉金之冠、国之重宝。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陈介祺一生收藏宏富,此鼎经陈介祺收藏有三十余载,深锁秘藏,绝不示人。陈氏所拓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在当时其所拓的全形拓鲜少流出。陈氏病逝后其后人售出,流传至今,除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民间极其罕见。

■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 局部)

朵云轩2018春拍

预展时间:6月22日至23日

拍卖时间:6月24日至25日

展拍地点:上海中心大厦(银城中路501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