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缙面略施计谋,让《虎门协定》成为一纸空文,道光高度评价!

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人大喜过望,他们一位从此以后打开了清帝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门,但是,让他们灰心的是,在和约签署后的7年之内,他们所面临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广州城。

既然《南京条约》里,有一条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家属自由居住。那英国人为什么却迟迟不能进入呢?

在英国人眼里,导致中英贸易不能如他们想得那样大发横财,其实清政府刻意将他们封闭在广州城外。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那只是英国人一厢情愿自己的想法。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多表现出的无能软弱,让当地的群众无比的失望。

其中导致英国人不能如愿进入广州城的根源,是当地的民众。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及其周边的民众排外的情绪极度高涨。他们自发的组织了"团练",维护地方的社会的安定团结。

主要表现在:

在1841年,曾经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起到消极作用的广州知府余保纯主持南海县的科举考试中,被愤怒的秀才们赶出了县学,并最终辞职。

在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公使德庇通过会谈,决定宣布外国人进入广州城。

当得知此事的当地民众,得知广州知府刘浔(其实是耆英授意的)正在和英国人商谈具体进入广州城的日期的时候,当地的民众愤怒了,他们冲进了知府的衙门,烧掉了刘浔的官服,刘浔落荒而逃。

在1847年12月,发生的著名的黄竹歧事件,当时6名英国人在黄竹歧遭到了村名的袭击,全部被乱刀砍死。

由于,钦差大臣耆英办事不力,被道光皇帝撤职。

接任耆英职务的是徐广缙,而叶名琛接任了广东的巡抚,改变了当时被动的局面。

由于徐广缙站立在群情激奋的当地的百姓一方,所以,他对英国人的态度就更加的强硬。

徐广缙上任后,首先公开了支持了团练的存在,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曾经有效的抵御了英国人进攻,由于徐广缙公开要求城乡居民组织团练,团练迅速壮大起来,一度达到了10万人。

英国公使文翰上任开始,就找徐广缙讨论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可能性。并且拿出了当时耆英和德庇签署的《虎门协定》为依据。

原来在1847年时,英军曾经再次攻占了虎门,于是双方签订了《虎门协定》,而且双方达成了共识:英国人于1849年进入广州城,如今时间就要到了,要求徐光缙履行条约。

但是徐广缙却推说《虎门协定》,仅仅是耆英个人的外交政策,因此它应该随着耆英的下台而废止。现在是我说了算。

无奈的文翰只好和徐光缙进行谈判。

其实,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担心曾经一度担心,如果英国人的要求一时得不到满足,英国人会绕开广州,把军舰开到北部沿海,直接对北京造成威胁。

因此,道光皇帝下旨要求徐光缙允许英国人入城,让他和文翰商定具体的日期。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徐广缙顶住了皇帝对他的压力,毕竟他有10万团练做后盾,于是向道光皇帝申明了自己的意见。

如果现在允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广州的人民正是群情激奋的时候,无疑会导致"内外交讧"的状态。

在叶名琛的帮助下,道光皇帝竟然同意了徐广缙的意见。让徐广缙自行处理。面对文翰的屡次催促,他告诉文翰说,皇帝已有圣旨,"绝不能拂百姓以顺远人",拒绝了英国人入城的请求。

面对清政府的态度和10余万严阵以待的民众,文翰也是无计可施,窝火得很,但又无可奈何。最终只发了一个温和的官方警告。

1849年4月6日,是《虎门协定》中英国人入城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广州城里没有出现一个外国人的身影。

道光皇帝对这次外交的胜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虎门协定》也成了一纸空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