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35)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35

前文我们大致说清了自西周开辟以来联通陕西关中与陇蜀地区的故道为何也被称为陈仓道或散关道的渊源,这个相对好理解,故道同时还被称为嘉陵道这个不是特别好理解,没有仔细琢磨过这一地区行政区划变迁和河流名称变化的估计即使知道也就是个似是而非稀里糊涂。

通常来说,故道被称为嘉陵道是源于以下两个不同的缘由。

第一种观点认为故道在翻越秦岭之后就开始沿着嘉陵江河谷前行直至汉中略阳,所以就叫嘉陵道,这个观点找不到来处,也许就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

第二种观点来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成书于北魏晚期的《水经注》中的这个记载可能是“嘉陵”用于水名的最早记载,但且仔细记住,此句话中的汉水可能并不是指古汉水,仅指今日西汉水,因为郦道元在《水经注》还有一句话说的很明白:“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

因此“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中的嘉陵水仅指西汉水流经嘉陵道时的特别名称,就比如江西九江地区将长江称为浔阳江是一个道理,《水经注》中的嘉陵水与今日之嘉陵江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以上两种观点其实都与水有关,也与行政区划名称有关,这些内容我们在前文已有足够的交代,但为了你更好理解,还是很有价值进行必要的重复与补充,否则你和我的脑子里都会乱成浆糊。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今天的西汉水与汉江是同一条河流,自天水齐寿山(古潘冢山)源头一路蜿蜒流至今宁强阳平关附近折向东奔流而去,并不入川,今天所讲的嘉陵江发源于陕西凤县东北部秦岭山区,流经甘肃两当、徽县,在陕西略阳境内的徐家坪镇两河口村与西汉水汇流。

在西汉水和汉水尚未分割一脉贯通时期,自秦岭山间源头至略阳徐家坪镇两河口村此段河流(今嘉陵江上游区段)仅仅就是古汉水的一条支流而已,并无名称,它的第一个名称要等到秦国一个县级政权建立才会产生,这个县级政权名为故道县。

有观点认为秦故道县原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管辖,这个说法没有确切的考证支持,不足为信,倒是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秦陇西郡下辖21县,分别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这个秦陇西郡下辖的故道县在哪里我们后文讲述,现在可以告诉你它的大致管辖范围包括今甘肃两当、陕西凤县和留坝县一部。

有了故道县,人们才将发源于今日陕西凤县东北部秦岭山间的那条河流称为故道水,其实故道这个道路名称同样来源于此,那为何故道水又变成了嘉陵水、嘉陵江呢?本人大胆推测,这是因为爆发于公元前186年的那场特大地震。

《汉书·高后纪》说:“高后二年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汉书·五行志》也记述说:“武都道山崩,死亡760人”。

应该就是这场特大地震,在古汉水折向东去的今日阳平关附近形成了巨大堰塞湖,最终并没有沿古汉水原有河道决口,而是向南决口,从此古汉水一分为二成为西汉水、东汉水(今汉江),分道扬镳,西汉水与古汉水上游支流故道水一起向南奔流入川,这个山川河流的格局保持到了现在。

这与“嘉陵”二字仍无关系啊!有关系,你慢慢听,我慢慢讲,我们假装做学问,不用太着急。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称为嘉陵水、嘉陵江,是因为这条河流自秦岭流出后沿着今陕西凤县境内的嘉陵谷逶迤西去,这个说法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想问凤县在古代有嘉陵谷吗?如果有怪我孤陋寡闻,认罚做苦力三日,我知道凤县人民搞旅游那可绝对有一套也有一股子猛劲,看看月光之城的夜景就知道,还是很美的,欢迎您去旅游。

不管凤县东部那条山谷叫不叫嘉陵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条路线是中国中部地区极为难得的超级自驾游路线,风景美得不要不要的,当然你可以一直延伸到我们陇南两当县境内,如果那样,你就直接进入仙境了,这不是吹牛也不是广告,如果不信有本事你去两当的云屏看看自然明白我实不欺人哦。

两当的事我们后边专题再说,还是先整明白故道水为啥后来叫成了嘉陵水、嘉陵江了?这事其实与故道水这个名称的来历大致是一样一样的,都源于国家行政单位名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武都郡,领武都道、上禄县、故道、河池县、沮县、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武都郡管辖的这个嘉陵道大约就在今甘肃徽县东南、陕西略阳西北地区,因为西汉水在汇流故道水之后必流经嘉陵道县境,因此古人将嘉陵道境内的西汉水称为嘉陵水,我们这就又回到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那句记载:“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

本来嘉陵水是西汉水在嘉陵道境内的别称,为何历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汉水反倒成为了嘉陵江的支流呢?好混乱!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一点也不觉得混乱。

曾经读到过一篇争论到底那条河流是嘉陵江正源的文章,这片文章大略认为按照确定河源必须坚持唯远唯长的原则那么西汉水就是嘉陵江的正源,还有人嚷嚷说发源于甘南郎木寺的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正源,啥都争啥都抢,这是我们的传统,可以理解,我想说的是你死搬硬套确定河源唯远唯长原则的时候考虑过流量吗?

可能在一两千年前西汉水水量远大于故道水,所以故道水理所应当就是支流,但一切都在变化中,尤其是自然环境,西汉水上游地区农耕文明发展较早,自然人口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片森林的消失,那么西汉水水量必然处于持续减少状态。

而发源于秦岭,流经凤县、两当和徽县的故道水流域人口稀少,环境承载力明显高于西汉水流域,因此其水量总体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到了今天这个对比就非常鲜明,西汉水流域和凤县、两当、徽县境内的嘉陵江上游地区我基本上全程走遍,给我非常强烈的震撼是西汉水的很多支流几乎干涸,而今日嘉陵江上游地区的支流虽然水量总体可能也有减少,但变量似应不大,特别是嘉陵江流入陇南两当县的七十余公里流程内,竟有一级支流52条,二级支流69条,三级支流19条。

正是这些在一千多年内完成的自然变化,必然使得西汉水水量逐渐小于故道水水量,最终形成主客易位西汉水沦为嘉陵江支流的局面,同时人们将原来西汉水在嘉陵道境内的别称嘉陵水外延逐渐扩大,自秦岭山区源头直至重庆朝天门整个范围都称为嘉陵江。

联通陕西关中与陇蜀地区的故道在翻越秦岭后基本上沿今日嘉陵江河谷行进,即使在古代,也必然经过武都郡属县嘉陵道,因故称其为嘉陵道也是很贴切的,这就是故道的别称嘉陵道的来龙去脉。

为何要如此费劲的借机将嘉陵江的前世今生弄清楚?准确说是因为一块牌子对我内心的触动。

2008年之后我多次穿行于宝鸡、凤县、两当、徽县与宕昌之间,某次在凤县东部的一个小村落外停车休息,看到了一块牌子,这个牌子上写着陕、甘、川、渝四省市嘉陵江流域县市共同发起的保护母亲河嘉陵江的倡议,当时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因为我知道故乡宕昌八力那条河流中的每一滴水也终将随着理川河、宕昌岷江(古羌水)、白龙江、嘉陵江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

更值得我们思索的是曾经孕育了秦文化的西汉水流域,因为数千年来的过度开发和攫取,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然而即使那片已经十分贫瘠的土地仍得养育千千万万父老乡亲,我们与自然如何相处?已经到了必须要做出改变的时刻。

愿每一片土地都有茂密广阔的森林;

愿每一条河流都能清澈激荡的奔流;

愿我有一间面朝山谷的茅屋,春暖花开,江水悠悠。

两当云屏

两当云屏

重庆朝天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