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圣巢湖情:林散之和故乡友人

祝俊生 摘录编辑

林散之,现当代一个不幸却又万幸的人。说他不幸,是因为自幼喜欢书画的他终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但直到古稀之年才被世人了解;说他万幸,也是这一点,和那些去世后才扬名的大师比起来,林散之在有生之年还是享受到了书法大师的赞誉。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他对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泰山八斗”。

林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说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笔者翻阅林散之的有关史料,根据《林散之年表》,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即抗战胜利后和建国前后,林散之情系故乡巢湖,与合肥、巢湖、芜湖等地,环巢湖一带的官员和文友多有交情,现整理之。

林散之是何人

林散之(1898—1989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人。我国著名书法家。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尤其1972后,在东亚一带受到极高的赞誉,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以画入书,融隶入草,作品洋溢书卷气和俊逸风韵,尤其在墨法和笔法上多有独到探索,开草书未有之新境界,然就字法和整体气势论,似未臻狂草书纵横奔放、盘旋飞舞之高境。他的许多草书作品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为国宝,是不允许商业出境的。

林散之和环巢湖友人

1946年,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邀林散之先生到合肥,拟聘为安徽省顾问,不热衷功名的林散之很为难,前两次邀请都委婉拒绝,第三次李派人派车去南京接林散之,林散之不好再拒绝,只好前去。自然受到李的热情接待,林受感动,写了几幅字画献给李。在合肥期间,与陶载之、姜汉卿诸友游。并于陶载之处得悉黄宾虹安居北平,惊喜之余,匆匆于7月5日写信由姜汉卿赴北平面呈黄宾虹。“宾虹夫子大人座右:兹有恳者,小儿昌午粗喜六法,用功甚浅,近已卒业于高中部,拟考浙江国立艺术专校(公费生)。郑午昌先生担任国画教授,吾师与伊交谊甚切,伏祈赐介绍书一通,代为关说,则便利多矣。琐琐之求,想能(函寄杭州外西湖国立艺专)俯允,考期在即,敬祈先惠为荷。入夏以来,师母暨师弟均佳适否?遥想往日客居海上,于寓居楼上,曾一度课师弟读书下棋。门人林散之跪上。古五月十五日。附午儿小画二纸呈阅并祈批下为盼,此画乃其写生稿。”国画大师安徽歙县人黄宾虹得知弟子之子拟考中国美院,甚喜,知识弟子妥善安排之,并且给林散之回了信。“散之吾兄有道:前诵手书,聆悉文郎艮侯拟考浙江艺专,曾已函致郑午昌、汪勖予诸国画教授,唯因校长一席,时有变去易人之说,未得复音,谅早已筹及。大著《类编》一部,谨慎保存,已函陶载之君,讬其携带转奉,勿念。参加美展杰作必多精品,航递虽速,展转中致耽时日。道路交通顺利,鄙人擬即南旋。文廊画笔浑厚华滋,足见家学渊源,加以遒练,汰去圭角,艺林健将,当罕对垒。宾虹拜上。”

应酬个把月后,自甘受清贫的林散之借口芜湖友人(林散之含山恩师张栗庵之子张清松)之邀,去芜湖小住。期间在芜湖赭山一旧货摊购得吕留良虫蛀砚一方,大喜之,做长诗《吕留良虫蛀砚》一首,详细的描述了此砚的特征、历史和得此砚前后的感受和心情。

在巢湖市西门的卧牛山南麓,原巢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原来有一所寺庙,叫西影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搬迁,史料记载,西隐寺当时很富裕,只有一名主持僧人,法名道行,俗姓边,颇有文名,所交之人,全是文人雅士,譬如林散之、童雪鸿、六晦久、郑曼青等,是巢城唯一一个民间诗社“卿云诗社”成员,他的诗也写得清丽,建国后曾是县政协委员。他是一个僧人,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著名的眼科医生。他还俗后的名字叫边竹庵。边竹庵,法名道行(1902-1978),祖籍合肥,后定居巢县(今巢湖市)多年。少年读书聪慧,16岁在太平军里学医,从师于肥西王神仙,到22岁因局势动荡到巢县西影寺出家,师从主持曹和尚学眼科医术,博览群书,诗书画皆研。后王神仙调走后,主持西影寺,并设“西影寺眼科诊所”,施医布道,行善一方,在一方百姓中口碑极好。解放后,曾任巢县佛教协会会长,认识许多四方雅士和官吏,并配合巢县文人巢县一中的创始人六晦久、刘慎旃、洪漱崖、刘寄凡等人成立了’“卿云诗社”,闲暇之余,唱和诗词书画,后与江淮著名书画家书法家郑曼青、林散之、童雪鸿等人结为诗友,互相唱和,气氛高雅。“当代草圣”1952年从南京来合肥,专程来巢看望边竹庵,并留书留诗。边对林也十分仰慕,写下了《柬林散之先生》一诗:“一别居巢又十年,楚山吴水隔云天。寺楼朋辈晨星散,岁月吟窗旧梦牵。盛世诗篇多白雪,风流人物数青莲。巢湖烟水三千顷,要结先生翰墨缘。”

刘祖慈是安徽省建国后著名作家,安徽肥西人。民盟成员。1957年毕业于合肥医士学校医士专业。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年轮》、《我们是大运河的子孙》、《五彩梦》、《问云集》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刘在《安徽文学。当编辑,负责诗歌和散文来稿的选编工作。1979年春,刘收到北京《诗刊》编辑转来的一本油印小册子,翻开一看都是旧体诗,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国民倡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旧体诗渐行渐远,被国人所抛弃。1949年以后只有毛泽东、柳亚子、郭沫若等有影响的大人物的旧体诗才被媒体所使用。像林散之等当时还没有出名的文人的稿子很难发表。刘祖慈是个诗歌高手,他很快就被一个作者叫“林散之”的旧体诗所吸引,“好诗,好诗”,从林的几十首诗歌中选了几首发表在《安徽文学》1979年五月期刊上,并且给南京的林散之寄出了样刊,并且支付稿酬。不久,林散之收到此样刊,甚为激动,自己的诗在家乡的文学大刊上发表,而且,发表的几首也是林自我感觉不错的作品。散之先生心中荡漾起“英雄所见略同”的快慰之情,林为了回报,立即用毛笔和宣纸回信一封,寄回合肥,还为刘祖慈写了一副草书的挂条。刘收到后,大惊,没想到林的书法技艺如此高超。一来二往,两人成了朋友,此后,林又为刘写了一幅草书佳作。刘到南京开会期间,登门拜访的家乡的这位书法名人。

林散之先生的艺名在安徽尤其在环巢湖一带,除了刘祖慈、边竹庵、张清松等友人的传播之外,还于巢湖另外一个艺人童雪鸿有关。童雪鸿(一九○九——一九六六),原名鸿彦,字□庵,亦作万安,号印隐、印癖,别署百□斋主、拜石斋主、读印斋主。安徽巢县亚文山下童家村人。在新华艺大时,得马公愚先生之教,上溯古代玺印,博涉明清以至近代诸名家,尤於邓石如、黄士陵两家有深契,古秀苍横,而立之年,已为老辈所推重,先後辑所作为《雪鸿印存》五集,黄宾虹、林散之、王福庵、张大千等名公皆乐为题署。十年动乱之难作,雪鸿以素负时名,并膺省政协委员、省人民代表等职,是以冲击饱尝,卒不幸被迫害致死。时其艺正向苍老雄浑之境大变,惜哉惜哉!粉碎『四人帮』後,皖省隆重为昭雪平反,展览遗作,林散之先生题其《百菊图》云:『仓皇岁月念迟迟,死别生离又几时?忍泪看他遗墨裏,黄花犹带傲霜枝。』『傲霜』两字,可谓得雪鸿风骨矣。

在和县教书法

1975年清明,林散之带女子来巢湖地区和县老家扫墓,安徽省文联获悉,要求巢湖地区文联留住林先生住几天,找机会请林老给家乡的书法爱好者讲讲如何写毛笔字?巢湖的学生陈慎、冯仲华、邵立全等人协助巢湖文联组织好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清明节第三天,在和县陋室宾馆的报告厅里,林散之为与会的三百多名书法爱好者,进行的书法讲座,盛况空前。

林老说,“写字要才、学识。“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资,但单纯靠此不能成功;“学”是学问,“学”的时间最长,三年、五年、几十年,在名家作品里面钻。克服自己的不足,出自己的面貌来要“学识”,增长自己的胸境。境界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了,而是养成的。谨防学成“书匠”。书法最难的是脱不出俗气。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凡作字,宜圆转平稳。圆则不扁,平稳则不滑,不尖。尤宜枯而能腴,重而不浊,习之日久,自能领会。没有功夫就不能写行书,更不能写草书,笔按不下去。写草书要留,一留就厚了,重了,涩了。隶书笔划要横划要直下,中间不能让当,中间要下功夫,要留,压得下。要驻,要翻得上来。不看两头看中间。要无墨求笔,在枯笔中写出润来。筋骨血就在这中间找。练久了才有这个心得。才、学、识三者兼备方可做艺术家;天资、学问、见识三者缺一不可。艺术上的成就高低不能用时名来衡量,三百年后才能定论。”这些话现在成为学书法者的典范教材。

最忆是巢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