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即使清军的火炮不落后,也注定失败,原因很无奈

鸦片战争根本就不像是在打仗,就跟一场闹剧差不多,所以注定失败的原因也让人很无奈。举例:如果纯粹从武器角度决断,那么抗美援朝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是必败无疑!

1.满清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不是因为武器落后而失败的。交战双方用的都是前装滑膛枪、炮,都是黑火药,都是铸铁炮,都是实心枪、炮弹,都是火绳枪加燧发枪(击针枪在1860年代发明并装备的的),都还保留着部分冷兵器。不同的是英方火器装备的比例相对高一些,精度好一些,射程远一些,但清军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英军火炮装在船上,因海浪波动射击平台不够稳定,即使精度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清军炮台都是岸基炮,平台稳定,利于瞄准,这就是为什么骑在马上大枪难度高一个道理,完全可以抵消英军优势。

2.清军晚期单兵素质战斗力才是关键。别说对阵训练有素的正规侵略军部队,即使是11年后面对毫无军事训练、缺少火器装备的天平天国起义农民部队,一样是丢盔弃甲,让太平军从江西一路杀到了南京,甚至攻到天津附近。这可跟装备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战斗力、士气的问题了吧?晚期清军无论八旗还是绿营,当兵就是混军饷、混出身,家里有势力的熬上几年,就有一个不错的出身;家里有钱的,托个关系给点银子就可以捞个基层军官。至于训练、为国捐躯什么的,跟他们都没关系,很多士兵平时一年也难得放几枪、几炮,这也是为什么每仗必败,每败必溃的原因。

3.将领不会打仗是核心。晚清将领多是恩荫或花钱买来的,就像是做了场生意,能赚就赚,赚不了也就是赔钱,谁会为了生意去拿刀子玩命?所以才有大多数将领看到英军望风而逃的画面,对了,就跟见了太平军逃跑一个风格。由于晚晴失去了上下层人才流动功能,上层职位都被上层社会把控,下层人才完全没有向上层流动的机会,直接导致少数几个敢于打仗的将领也都资质平平,不懂打仗是一门艺术,而直接兵对兵、炮对炮的对轰,被人家形成局部战场兵力优势给击败自杀、阵亡。那时候晚晴最具有军事能力的人在广西深山里烧炭、拉纤、抗长活,而不在前线或庙堂,11年后用起义的方式,打的满清选拔的“精英”将领望风而逃,才让朝廷了解到人才原来在民间。让不会打仗、不敢打仗的将领去打仗,不输,那就怪了!

4.满清朝廷不得人心。由于满清只维护八旗、汉族士绅利益,压榨普通百姓,导致基层早与朝廷离心离德,甚至去之而后快。上层与下层矛盾、城乡矛盾、旗汉矛盾、贫富矛盾、、、、、全国就是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11年后直接从广西喷发了!所以英军每攻打一座城池,都会有很多当地百姓带路、送情报,这说说就滑稽。社会即将崩溃、全国一盘散沙、军队是乌合之众,居然还有人说满清无昏君?去哪里说理去?

5.结论。所以说满清不是败在武器上,而是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应有的表现,就像历朝历代晚期一样,人才得不到向上流动的机会(平定天国那几个人,多数也都不是体制内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体制内腐败,才导致了覆军杀将、葬权辱国。其中,人才流动是个核心,一旦流动渠道被各种特权、通过各种手段把控,上层只有亲缘没有人才,才会文恬武嬉、才会妖魔乱舞。一旦上层自己都不讲道理的时候,百姓就会离心离德,更不会为了它去卖命。没有了老百姓这个基础,上层建筑还能维持几天?有个风吹草动现原形是必然的。鸦片战争就是这几个主要原因现原形的一出戏。

所以,清军失败是必然,跟武器装备并没有决定性关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