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八大影响历史进程的宫廷政变!

中国封建史上的宫廷政变层出不穷,要么来自文臣武将,要么来自皇族内部,但大体上以后者居多。

宫廷政变这里指涉及皇权更迭,对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政变。有的政变后继续维持国号,有的政变后政权则为外姓取代。

而历史上不论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宫廷政变,大都与两个词有关,那就是权力和野心。

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些不计其数的宫廷政变中,选出对后来的历史进程影响较大的十次:

一、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天下,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宦官中车府令赵高(?——前207年)等随行。在归途中,始皇至平原津(在今河北平原县附近)而病,抵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病益甚,乃为玺书给长子扶苏(?——前210年),令其“与丧会咸阳而葬”,旋卒于沙丘。

时扶苏在河套蒙恬的军中监军,李斯恐诸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下令兼程返回咸阳。

赵高既未将始皇给扶苏之诏书发出,又鼓动胡亥、拉拢李斯,合谋篡改始皇之遗诏,赐扶苏自尽,立胡亥为太子。由于李斯位极人臣,胡亥能否登位,其地位举足轻重,故赵高乃极力笼络之,而李斯贪恋权位遂亦同流合污。

秦始皇昏遗体运到咸阳时,已经腐烂发臭了,李斯、赵高等一面为其发丧安葬,一面为胡亥筹备登基。这时扶苏接到假诏,已经自刎,蒙恬被解除兵权而囚禁起来,胡亥遂顺利登上帝位,是为秦二世,李斯仍供职丞相,赵高则擢升为郎中令。

胡亥等之阴谋篡权夺位,史称“沙丘之变”。

二、周勃救汉

周勃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 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楚汉成皋之战中周勃先留镇关(今陕西商洛西北)重地,后率军投入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主要战场作战,与项羽正面对峙。先后攻取曲逆(今河北顺平县东南)等地,占领泗水、东海两郡(今皖北、苏北一带),凡得二十二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刘邦子代王刘恒为汉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但不久,即因不胜任去职,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次年,丞相陈平去世,周勃再任丞相,旋及罢相,太尉灌婴接任丞相。

可以这样说,周勃诛吕,不仅还朝政与刘氏家族,还开启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文景之治”。

三、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

西汉自汉武帝以后,皆以外戚辅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

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

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

公元5年(元始五年)十二月,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王政君无奈,只好顺从这一要求,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

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

公元8年(居摄三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

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

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

四、曹魏代汉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丵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丵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并迁都至许昌。

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但仍未纂汉自立。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汉亡,立魏代汉。中国重新进入分裂时期,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五、杨坚代周

杨坚代周立隋是指杨坚诛杀周室诸王,率兵平定尉迟迥、王谦和司马消难的叛乱。公元581年,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国号大隋。

公元580年5月,周宣帝病死,8岁的字文阐(周静帝)继承皇位。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的岳父、大官僚杨坚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

581年3月3日(北周静帝大定元年二月十四日)杨坚废周静帝为介公,北周亡。同时,杨坚自立为皇帝,筑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为国都,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

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六、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

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趁机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骁将掌控于自己手下。

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

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带甲入宫报告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

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之后开创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七、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精兵将挥师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能辨别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兵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不用一弓一箭,一兵一马即成功交接,无一伤亡。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八、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明建文元年(1399)八月,燕王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先后封子孙25人为藩王。当时长城以北的北元势力相当活跃,常至塞下,威胁明朝。

朱元璋不信任开国功臣,决定起用皇族中脊才干者如秦王、晋王、燕王、代王、宁王、韩王等,“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封海内外。

随着北方诸镇军情不时告急,朱元章四子燕王朱棣渐渐拥兵10万,势力日益扩大。燕王和晋王屡入塞北,大败北元悍将乃儿不花。明太祖对二王日见爱戴,在山西、北平镇戍的大将冯胜和傅友德亦须听其节制。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死,皇太孙朱允坟即位,称建文帝。朱允蚊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削藩建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小及大逐渐削弱诸王的权威。

燕王朱棣在北方屡建战功,智勇有大略,但其拥有重兵,自然是削藩的主要对象。当建文帝削夺到燕王的兵权时,朱棣决心以武力对抗。次年七月,燕王以讨齐泰,黄子澄变更“祖训”为名,起兵反抗,号其师曰“靖难”。

经过4年激烈的战争,于永乐元年(1403),“靖难”军攻破南京,建文帝去向不明。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阅读,灵魂深处的交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