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突厥叛乱后,尉迟敬德为何被外放,再也不受重要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身边的重要人物,又深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尉迟敬德得到了极高的地位,贞观元年,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贞观初年,突厥入侵唐朝,李世民又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出击匈奴。尉迟敬德不负众望,成功击败匈奴。

此时,尉迟敬德在功业上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唐太宗执政后,唐朝逐渐安定,战争远离了这个国家——至少远离了中原腹地。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同,他不具备文韬武略的宰相之才,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将。既然没有了战争,靠武功发迹的武将也就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其实这不单是尉迟敬德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古往今来所有武将都要面对的问题,要不怎么会有“狡兔死,良弓藏”这种事呢?

这种时候,武将就应该深藏功与名,甘于寂寞,安安稳稳过太平日子。可尉迟敬德不是这样的人,他身性耿直,而且自负功勋卓著,便目空一切,不把其他功臣放在眼里。甚至连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他也不给面子,经常和他们争执。于是与“执政者不平”。

贞观三年,尉迟敬德外放襄州都督。贞观八年迁同州刺史。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尉迟敬德自负骄纵的性格怎么也改不掉。就是这个“烂脾气”差点让他掉了脑袋。武将李世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