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是鲁国一次罕见胜利,对齐桓公调整战略方针具有一定影响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建制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并发展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周王朝名义上虽然还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它已经无力控制四方诸侯,在大小一百几十个诸侯国中,最大的有齐、晋、楚、秦等。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兼并和争霸的战争。

长句之战就是齐国企图征服鲁国而进行的一次战争。当时齐国是个大国,据有现今山东省的大部,都城在临淄。齐国土地肥沃,东临大海,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渔盐之利,又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国力日益强盛。当时作战的工具主要是战车,在齐桓公时,齐国就拥有兵车800多乘,兵力3万多人,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经济、军事力力量较强的大国。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的南部地区,都城在曲阜,相比齐国,国小人少,经济落后,军事力量也较薄弱。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冬,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当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又被杀了,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贵族主张由逃亡莒国(即今山东莒县一带)的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继承国君之位,另有一部分贵族主张由逃亡鲁国的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纠继承国君之位。鲁国国君鲁庄公企图借此机会控制齐国,竭力扶持公子纠为齐许昌)等夏的从属国,使夏孤立无援。商汤的灭夏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他他首先展开了据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立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马上“谢罪请服,复人职贡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亲离的消息。商汤汤再次停止向夏桀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有繙氏公开反抗。只有到此时,商汤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举行了隆重的誓师活动,一一例举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战前誓师后,商汤率领战车70辆、敢死队6000人,联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迁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南洛阳)一带展开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媵(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击,攻灭了三瞹。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到南巢(南方巢居氏族,居今安徽巢湖北岸),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占据了夏国的土地,在西毫(今河南偃师西)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朝。

夏朝一个经历了400余年历史的强大国家,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