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一生平庸无为,死后因做此事竟名声大震

明朝16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6月10日,年仅10岁的朱翊钧登基称帝,诏告以第二年(公元1573年)为万历元年,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8年的皇帝生涯,所以明神宗又被称为万历皇帝。虽然是明朝享国最久的皇帝,但明神宗本人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庸庸碌碌地过完了一生。真正使他出名的,是他死后的安眠之地——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陵墓。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明长陵的西南方,建筑面积达182000平方米,历经6年时间方才修建完工。明十三陵中,定陵是唯一被发掘了的皇陵,它的发掘被誉为"新中国考古第一挖"。正是这次发掘,为定陵带来了无比的辉煌,但也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如今,距离定陵被发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那些深深的遗憾依旧让每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心痛不止,唏嘘不已·····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正月,朱翊钧刚满22岁,便开始为自己选择寿宫。当时钦天监为他选择了几处陵址,朱翊钧看了之后都觉得风水不好。不过,还有两处陵址在风水师看来是绝佳宝地,一处是形龙山,另一处是小峪山。

在当时年九月初九,朱翊钧借秋祭之名,亲自去査看了两处陵址。第二年九月,朱翊钧正式将小峪山选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即现在的定陵陵址,并将小峪山改名为大峪山。

公元1584年十月初六,定陵正式破土动工,到万历十八年修建完毕。整个工程耗费白银800万两,相当于万历初年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

定陵建成后,整整闲置了30年时间。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o年),明神宗驾崩,被葬入了定陵中。定陵从此被封闭起来,直到336年后的1956年,才又被人打开了。

定陵的发掘比较意外,因为定陵最初并不是考古学家们的发掘目标,明成祖朱标的长陵才是他们想要发掘的对象。

1955年10月3日,发掘行动的发起人、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明史专家吴晗,联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等科学家、文化官员一起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长陵。

消息传开后,当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正副所长郑振铎和夏鼐大为震惊。他们深知帝陵的发掘非同小可,一旦被打开,墓内珍贵的纺织品、字画等极易腐坏的随葬品的保存、复原都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而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所以,他们找到吴晗,希望能暂缓发掘。

吴晗等人的上书很快就得到了"同意发掘"的答复。

1955年底,"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原先反对发掘的郑振铎和夏鼐也加入其中,然而,长陵实在太大,考古学家们多方寻找也未能找到墓道。这时,考古队中的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建议先找一个小一点的陵墓进行尝试性的发掘,待到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后再发掘长陵。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1956年,考古队开始对十三陵的其他陵墓进行勘察。5月初,考古队来到了定陵。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城墙上方,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

大家反复研究后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通往地官的入口。正是这个判断,揭开了定陵发掘的序幕。

5月19日,定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队员们找到了一个用城砖砌成的大门。现场的情形表明,定陵的墓道比较狭长,有一定的弯度。继续挖掘之后,一块高0.5米、宽0.3米、厚0.16米的小石碑出现在大家眼前,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1 6个清晰的大字。

这块石碑是自定陵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的文物。而且,它还为发掘工作指明了方向,考古队准确无误地找到了金刚墙的位置。打开金刚墙,定陵的地宫就将完完全全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1957年5月19日,距离定陵正式发掘一年后,定陵地宫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前殿东西长20米,南北宽6米,高7.2米,地面采用被称为"金砖"的方形澄浆砖铺就而成。此砖质地细腻、砖面光滑,世间罕见。

中殿结构与前殿相仿,里面放置了三个汉白玉宝座。位于中间的是万历帝的灵座,两侧是两位皇后的灵座。

后殿是地宫最主要的建筑,也是安放棺椁的地方。在汉白玉制成的棺床上,万历的棺椁置于正中,北侧为孝端皇后,南侧为孝靖皇后。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开启万历帝的棺椁了。队员们做好了照相、测量、绘图、编号、记录、登记等一切准备工作。撬开棺盖,无数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呈现在大家眼前。织造精美的被褥、袍服,一层整齐的织锦,其色彩之绚丽,质地之华贵,前所未有。

万历帝的尸体早已腐烂,但骨架、头发还保存完好,嘴边黄褐色的胡须还清晰可见。两位皇后的骨架也保存完好。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发现保存完好的皇帝皇后的骨架。宝床上还放着26只木箱,分别贮存着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谥册、宝印、盔甲、宝剑、凤冠、金玉佩饰等物品,可谓是价值连城。

以上的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证明定陵的发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文物对研究明史乃至我国的物质文化,都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定陵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事业的一个辉煌成就。

然而,当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回望这次发掘时,却不得不产生深深的遗憾。

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科学技术还十分落后,对于一些出土的珍贵文物根本不具备保存和处理的实力,由此带来了一些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损失。

定陵中曾出土了一批木俑,这些木俑是以明代宫廷人物为原型雕刻的,极具研究价值。但因为处理和保存不当,这些木俑全部收缩变形,成了一群形象丑陋的怪物。

万历帝和两位皇后棺内的织锦是研究明代纺织工业的重要资料,但出土后它们只是被做了简单处理。很快,这些制品便开始变硬、变脆、变色,出现大面积的黑斑、并开始霉变。

更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是,万历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居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以破除封建迷信为由烧成了一把灰。我国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完整的皇帝皇后尸骨竟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诚为可惜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