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最悲壮一仗,七名战士歼敌过百牺牲后被日军称为勇士

长城绵延万里,时间跨过两千年。位于密云县最北部的古北口,历史上是狼烟不绝的长城要塞。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发生在1933年的古北口战役却气壮山河。这一年,从南方赶来的国民革命军十七军,防守北平城的东北大门古北口,与日本关东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这就是长城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古北口战役。

在这一场战役中,有一位军人满腔热血,誓死保卫国土。他就是戴安澜将军。

一九三三年二月,戴安澜在国民党十七军二十五师关麟征部一四五团任团长,参加了古北口战役(长城抗日)。是役,一四五团与一四六团奉命分占古北口南天门两侧高地。

三月十二日拂晓,敌以主力向一四五团正面攻击,敌机数十架轮番轰炸,敌重炮集中射击,竟日不断,同时以大部兵力向我右翼延伸包围。由于第一线阵地夫守,二十五师陷于孤立,全线处被动态势,激战至午后三时,战斗力消耗极大。当时右翼包围之敌有增无减,我通讯联络中断,虽众寡悬殊,但全体官兵仍奋勇杀敌。为缩短战线,取得更好战机,戴安澜指挥部队转换阵地,至古北口西南五里的南天门一带高地。

经过三昼夜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使进犯之敌遭受重大伤亡,卒使友军原将军楼右翼阵地失而复得。

当时,一四五团团长戴安澜派出的一个军士哨没接到撤退命令,7名士兵携带一挺轻机枪依然据守在今天蟠龙岭的一座小山头上,封锁着日军前进的必经之路。日军以数百人的兵力反复强攻,每一次都被7名战士击退。日军前后伤亡100余人,而七勇士巍然屹立。恼羞成怒的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小小的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成为一片火海,但这7名壮士紧握机枪,没有后退半步,直至全部牺牲。

当日军攻上山头发现镇守此地的只有7名战士时,他们也不得不表示敬佩,最后将七位勇士的尸骨合葬在一起,立碑“支那七勇士之墓”。“没有接到命令,绝对不能撤退!”这七位勇士,上演了电影《集结号》的现实版。

这一战役,我一四五团勇猛顽强,狠狠打击了日寇。由于戴安澜团长指挥出色,役后荣获“三等云麾勋章”一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举国上下,同仇敌汽,在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形势下全国军民掀起了全面抗日热潮。当时戴安澜已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之役,以及漳河争夺战和太行山游击战,他率部出奇制胜,屡创日寇。

在一九三八年的鲁南会战中,更发挥了卓著的指挥才能,在陶墩、朱庄之战斗中,他有勇有谋,火攻陶墩,计取朱庄,为台儿庄会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台儿庄之役,敌以重兵拼争,戴安澜率旅迎敌,浴血奋战,激战十昼夜,使敌死伤逾万。战后荣获华胄勋章一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