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有一些主观性错误,这么多年,居然没修正?

明朝二百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多少文臣武将,当年封侯,而今却也归尘土。胜利的荣耀,以生命许之。历史的长河,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也总是胜者为王,败者寇。竞争的激烈,唯有胜负定结局。看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时候,对大明朝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作者的错误,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把一些史实呈现出来。

评价一个帝王就是要看他的功绩,朱棣对外开疆拓土,彻底打败了蒙古,对西南东北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统治;对内积极发展生产,大明连年征战,郑和七下西洋,这些其实也算是劳民伤财的大行动;最后还留下了《永乐大典》这种级别的百科全书。

对国家百姓而言,他就是一代明君。但是为了取得皇位,朱棣做了很多的惨绝人寰的事情,比如忠臣黄子澄、齐泰,只是忠于自己的君主就被灭族残杀,千古第一忠臣方孝孺甚至被杀十族,堪称千古未见之惨祸。

二、过高估计明朝的火器水平,对同时代西方的火器水平缺乏了解,犯了常识性错误。书中对于明朝火器十分推崇。书中提及的佛郎机和三眼铳,恰恰是明代火器专家认为不堪大用的。佛郎机子母铳和小型佛郎机,错误将其算作明朝的发明,实际上是西方15世纪就普遍使用的标准货,并非明军在16世纪接受佛郎机后的本土改进货。并不能当做明朝军火器创造力的证明。

三眼神铳,更是贻笑大方。在书中,三眼铳是一个能远程能近战的神器,但是在明代火器专家戚继光、赵士祯的眼里,三眼铳则是不折不扣的垃圾,无论是戚继光还是赵士祯,都反复强调,鸟铳远远优于三眼铳,三眼铳的实战效果还不如弓箭。

三对于崇祯过分同情,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于明朝的覆灭崇祯的责任都很大,并不能把责任去不推给大臣们。毕竟作者也说过,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大臣。当年明月或许不知道管理学中有一句最大的原则,就是权力可以下放,责任不能推诿,对于最高领导人来说,他对行动的成败负有全部责任,这是管理学和领导学基本的常识,毕竟,你才是最终进行决策的人。

四太吹捧孙承宗贬低熊廷弼,简单的来说,就是面对后金在东北的崛起,孙承宗,袁崇焕二人主张寸土必争,修关宁防线。熊廷弼主张放弃东北,退守山海关。当年明月认为,孙袁二人收复国土,寸土必争是正确的。熊廷弼放弃国土,死不足惜。

我个人感觉。孙承宗虽然思想是好的,但思路不对,没有正确认识到明朝当时的财政状况,和实力。思路是有问题的,他的做法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加速器。袁崇焕的做法更为激进,诛杀毛文龙,实属不该。他的做法,我觉得是明朝灭亡的毒药。

历史这个东西,恰如一张张整了容的脸,一代代修来改去,真实的面目早已不知。历史推敲不得,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没法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推论,更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去推敲。所以说历史真相到底怎样谁都不知道,也就没有对与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