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把人的资质分为上中下三等,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以在《论语讲要》里面「季氏第十六」,李炳南老教授他里面就有这样开示,李老师说,「孔子把人的资质分为上中下三等」,孔子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他一生下来就知道一些事理了。「次一等的人是学而知之者,他虽然不学不知,但是一学就会」。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里面,老法师曾经在讲经讲过,老法师只听李炳南老师讲《华严经》讲一遍,他就会讲,老法师就会讲了。老法师就是什么?老法师就是「生而知之」,上等的人「生而知之」。徐醒民老师,醒公,老法师说他喜欢做笔记。周家麟老居士,编辑《占察善恶业报经讲义》的周家麟老师,也是雪公师公上人的学生。老法师当时就有讲,周家麟老师跟徐醒民老师都有做笔记。但是李炳南老师就不让净空老法师做笔记,他说,你应该听我讲这部经的义理。李炳南老师他就是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他能够用观机逗教。所以老法师他就是「生而知之」。徐醒民老师他很勤奋的做笔记,但是现在也总算传承了李炳南老教授的《论语》的法脉。

所以「上等的人生而知之」,他一生下来就知道这些事理。「次一等的人是学而知之」,他不学不知,一学就会。「又次一等的人是困而学之」,要费很大的功夫把他教授,他才会有所领悟,才能够学会,这叫「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所以孔安国注,「困」就是「谓有所不通」。「不通」是什么东西呢?心智未开,机缘未到,心智不开。但是他能够发愤求学,人家学一遍就会,他学一百遍才会,能够这样苦学,也能够成功。所以前面有讲说,「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勤能补拙。就如《中庸》所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家读一遍,我读一百遍,人家读十遍,我读一千遍,如果你懂得这个方法,就算你很愚笨,最后还是会开智慧,「虽愚必明」。虽然你的学习能力非常地弱,但是最后还是非常地强,「虽柔必强」。最怕是怎么样?「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最怕就是什么?你遇到困难,就不想学了。所以李老师说,李炳南老教授说,欢迎困难,欢迎困难,困难愈大,功德愈大。「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那就没办法救度了,天资既然钝,又不肯求学之民,那是最下等的,「不能称为学者」。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十六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