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宽窄说

年少时,对抗老话;年轻时,忽略老话;

中年时,敬畏老话;老年时,服膺老话。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智伯复仇时说的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

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全身涂抹上油漆、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还要早若干年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难得。2、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是身遭凌辱。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然而管仲并不因自己所造受的耻辱而感到惭愧,最终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行为,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同样为大众所不齿。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少损失。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不会再丢失了。寓意有错要及时改,不可固执,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祸患。

战国时期,楚襄王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大臣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臭骂庄辛。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五个月后,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这时,他想到了庄辛的忠告,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就讲述了亡羊补牢的故事。

6、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而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这是触龙对赵太后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8、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内心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

企求相同的人,往往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至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痛苦或忧患的人,同病相怜,也就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

我们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心理。9、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

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10、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怀藏着贵重的宝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担任重大事业的人,不能轻视敌人。

深夜行走,怀有重宝,可能遭图财害命者的抢劫,招致杀身之祸;担当重任者应时时谨慎,不可轻敌,否则将遭暗算,招来灾祸。因为“重宝”和“大功”,都会招来忌妒。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

此句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12、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谋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计划不果断,名望也不能建立起来。

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谋划并注意保密;若计划泄露了,或多谋而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则将一事无成。13、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14、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双生的孩子长得极为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能分辨出来;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难以分辨,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在日常事物中,“利”与“害”常常混杂在一起,看似有利实则有害,或看似有害实则有利,虽有小利却存大害,虽有小害而终获大利,令人分辨不清。

唯有智者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顾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问题的实质,不为蝇头小利所诱惑,认真调查,审时度势,最终得出正确结论。15、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

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当其发展到极盛阶段之后,由于某种条件的作用,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注意到事物的这种特性,对于人的处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16、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这几句是齐威王下令求谏的话。《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则很著名的故事。邹忌从几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时说他的好话的人,不是偏爱他、害怕他,就是有求于他。因此劝齐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样尽听阿谀奉承之词。齐威王觉得邹忌讲得很有道理,就下令悬赏求谏,表现出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怀与风度。17、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制定今天的制度。

我们现在学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18、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反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其次,人多口杂,也会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对孝公讲:“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19、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不遭时不得帝王。

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

时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是圣人也只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及时抓住,而不能够创造时事。20、第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也要特别重视那些无形事物的价值,谁能看到“无”的价值,利用“无”的价值,也就更容易成功。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在事物还没有成型、事情还没有发端的时候就看清它的走向。

《战国策》教导我们要避开八大人生陷阱:

1、忘恩负义;2、为人势利;3、不懂反思;4、因小失大;

5、半途而废;6、屡教不改;7、自以为是;8、生搬硬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