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高考放榜,主考舞弊引发政治危机,朱元璋如何力挽狂澜?

文|逆北

2018年的高考分数终于放榜,这一刻,分数主宰了多少家庭的喜与忧,甚至昭示了很多孩子未来的命运走向。高考,仍然是当今国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

既然高考如此重要,其本身所遵循的公正原则等自然是少不了的。那么在明朝,当有主考人员试图破坏这一原则时,帝国的政治精英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故事还得从大明开国说起。大明开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开国,号大明,一个新兴政权在南方地区建立了起来。

在古代中国,看一个政权能不能长久,不仅要看他的军事实力,还要看他在文教上的投入。朱元璋虽然起于草莽,但在江湖跌打滚爬的二十多年,尝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也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南方政治精英的加入

因此,当他在南方开辟了根据地后,便不遗余力的推行文教。例如,在打下一些重要的城镇后,朱一面约束军纪,一面郑重其事的着儒服到乡间抚慰当地乡绅,并给地方乡塾以大笔资金援助。朱的这些行为为自己赢得了美名,也给历经战乱的地方精英以信心。于是,大量出身南方的知识分子开始成批涌入到朱元璋的新政府,为朱的一统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的问题浮出水面

但是,随着明军北伐的胜利与统治范围的扩大,朱对南方知识分子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明政府中的南方科举士子们拉帮结派,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小团体,给地方治理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此时也被纳入了帝国版图,能不能巩固这些地区,既要靠徐达等前线军事将领的拼命,也要取得北方政治精英们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吸收北方人加入政府,也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朱元璋也深知其中的奥秘,所以不遗余力的将北方士人们,也纳入到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体系当中。在朱的亲自过问下,明帝国的统治基础由此得到了扩大,政治l文化上看似也是一片欣欣向荣。

南方士子试图垄断政权

可是,政府中的南方士子们对于手中逐渐被分割出去的权力,是不会无动于衷的。这种矛盾,很快在1397年冬春交替时的会试上暴露了出来。

主持这一次会试的,是湖南人刘三吾。此人也算是个政治不倒翁了,他曾于元政府中任文书要职,朱元璋军兴后,他又被吸纳到应天这一边。这一次的会试,刘三吾因精通义理,且资格较老,被朱元璋安排为主考官。

刘三吾也是当仁不让,经过一番拔擢,到发榜的时候,录用者的姓名被公之于众。而让刘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次考核,几乎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榜单上的人全部都是南方士子,北方考生全军覆没。北方举子们自然不能答应,他们纷纷向上递交文书,要求彻查。而监察御史也闻风而动,向刘三吾等提出了质疑。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也有些奇怪,可刘毕竟德高望重,所以朱又不好当面盘问,左思右想,朱决定再派人配合查阅这批试卷,以平息众怒。

不久,复查结果出来了,复查的官员不仅极力维护刘考核的公正性,还选了几张作答不佳的试卷交朱元璋查验。北方士子的抗议似乎成了诬告。朱元璋龙颜大怒

此时的朱元璋已是风烛残年,处理起来政务有些力不从心了。不过,朱元璋老是老,却并不傻。开国以来的近30年里,不计其数的权力斗争已让他的性格变得多疑暴躁。当得知官员的报告后,朱厉声斥责其瞒报不实的行为,并分别加予重刑,身为主考的刘三吾,也卷铺盖被发配西北。

处理完这批官员后,朱又亲自上阵,对考生进行选拔。朱深知刘三吾等人的行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反映出了南方士人群体对皇权的挑战。所以在策问过程中,朱有意偏袒北方士人,并使北方士子占据了榜单。这便是轰动朝野一时的“南北榜案”。

经过了这次事件的刺激,朱的身体变得愈发的虚弱,并在1398年夏离开了人世。朱元璋死后,刘三吾也被新即位的皇帝从大西北召了回来,一场风波这才暂告平息。

南北方分开会试,危机暂告平息

帝国的政治精英们随后对此案进行了反思,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他们采取了南北地区分别进行会试的措施,并在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仁宗手里得到了制度化。

如不少学者所言,南北榜案不单单是一场舞弊案,更反映了明王朝上层内部复杂的权力之争。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斗争中,南方士人群体无疑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自负的。后来的东林党,乃至于康熙年间的党争,都与这场案件中的刘三吾等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万变不离其宗,看来,真正让权力发生腐化的,恰恰是权力本身啊。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著《明史》 中华书局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中华书局

吴晗《朱元璋传》 岳麓书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