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石父——古钱币收藏大家

唐石父,天津市人,生于1919年。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会、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中国钱币》杂志编委、天津市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唐先生世居津门,其父、兄、姑父皆好收藏古钱币,朝夕待坐,得以薰陶,自幼即酷爱古钱,炕席下面的压炕古钱,老太太们缠线用的古钱成了他最初的藏品。上中学时他经常光顾天津北马路上的古钱摊,并结识了古钱商贾蝶生,贾商为人憨直,无市侩之气,故唐先生曾在贾处买到过不少好钱。当时能作为参考的资料是惟一借到的一本《泉货汇考》。30年代河北第一博物院举办“货币展览”那千姿百态的历史货币使他流连忘返。不久先生所在的中学举办“珍玩展览会”,他作为一名中学生,竟展出自己收藏的稀有古钱,颇引起师生们的羡慕。

1947年唐先生执教于天津崇化学会(今文庙),结识了同任教的着名书画家、古钱币专家陆辛农先生,成为陆师的弟子。早在二十几岁时,唐先生还曾结识了王襄(纶阁)、陈荫佛(宝村)、方若(药雨)等老一辈考古学家,向他们学习金石考据之学。1957年,唐先生在其执教的天津市第五十中学主办了“中国货币展览”,在展品的陈列上他以马列主义的观点,以历史顺序排布,上自商朝的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圜钱,下至明清朝的方孔圆钱,布置井然有序,更有历代农民起义军铸造的货币。这一展览除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外,还受到天津钱币界的老前辈陈铁卿先生的好评,从此得和陈先生过从甚密,常就古钱问题进行切磋和讨论。

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时,先生被选为常务理事,经常出席各地的钱币学术研讨会,并担任一些学术书籍的编撰工作。正是由于他的涉猎渊博,故而对古钱的研究时出新解,他的着述经常发表于众多的学术刊物上。《古钱读法》、《武德钱文制词的考察》、《武德钱文研究》等分别收入《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一、第二集、《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隋唐五代卷》等,他用多年心血编撰的《唐石父古钱常用辞典》也已问世。他是第一届、第三届中国钱币最高学术奖“金泉奖”的获得者。由于他长年不懈的努力,成为饮誉钱币界的古钱鉴定大家。

清代钱币学家鲍康曾有诗云:“万选青钱乐不疲。”这句诗不仅被唐先生当作“座右铭”并对鲍康的“治学态度谨严、鉴别精严不苟,资料不自秘,能奖掖后生”之风格极为推崇,曾着《鲍康学风简述》一文对鲍康广为赞誉,其实唐石父先生的个人治学作风亦是如此。笔者自天津市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即有幸地结识了唐石父先生,由于早就仰慕先生之盛名,故常就古钱、金石书法方面的问题请教于唐先生,每当此时先生也总是耐心地给予引导。由于笔者当时年龄尚幼,初生牛犊,有时常就一些疑问固执地和先生分辩。我怕先生对我有什么看法,就悄悄地问时任副秘书长赵继明先生,“唐先生对我持有的看法如何?”继明师对我说:“唐先生很喜欢你的这种固执。”也正是由于唐先生的这种偏爱,每当和先生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总是问:“最近又研究什么课题?又有什么新的作品?还有什么难题?”唐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就是收集再多的东西,死后一样也带不走,但你的肚中所学是别人所取代不了的,平时应多注重学识的积累,这样你才不会错失你所能见到的一切。”我为先生的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敬重不已。1992年唐先生为我的钱币收藏展欣然题写了“泉”字墨宝,如今这成为唐石父先生一生中传世不多的书法作品。

著名钱币学家唐石父先生病逝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天津市钱币学会副会长唐石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17日在津逝世,享年86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