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一段段人间烟火里的修行

香,是文人雅士的上宾,也是寻常百姓的日常,是迁客骚人的心药,也是名媛闺秀的神秘。

香,是光阴,是祭品,是佛缘,是仙格,是一段段人间烟火里的修行。“南方有佳木,北方有佳草。”在最普通的泥土中,寻找最无杂念的香料。

避秽、驱蚊、安神……用脚踏遍山川大海,获得最珍贵的制香原料。

香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从古至今,无论遇到何种情境,只要把香点燃,自然就能保持面部表情松弛,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

熏香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并且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因熏香的习俗源于宗教信仰,所以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熏香的起源就较早。

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

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

熏香之俗最早源于宗教。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此谓“燎祭”。先民燃香告祭神明,企图通灵,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

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中有“薰以桂椒”的描述。桂、椒为香料,燃烧取香,熏香开始与最初的宗教燃香区分开来。秦汉时期,随着香炉的出现,熏香逐渐从宗教转向日常生活。把香料放入炉内焚烧,使之散发香气,又称焚香。

汉魏之际,仙佛道教的兴盛也促使熏香文化自成体系。在缭绕的烟雾中,人与神佛似乎可以达到通灵,熏香也渐成社会风尚。至于六朝,熏香成为上层风雅之士的身份标签。贵族尤尚熏衣、熏褥。此时起,熏香非女子的专利。

唐宋以来,在文人阶层的引领之下,琴棋书画渐为时尚,衣食住行均有讲究,熏香也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

北宋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言“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陆游也常在书斋中焚香静读,“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谿诗。”自此,熏香脱离闺阁,衍变成了文人书斋之友。想是如此,他们作文时更易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地了。

至于明清,儒道理趣盛行,修身养性更是成为文人的生活日常。香与文人审美也更加融合贴近。故在传世的文人画中,画中人随意卧坐的几案旁,总有几缕幽香。

古人云,“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居斗室中,燃一炉香,就香品画,画中山水虚化,观画者形神俱远游。

自然雅致,怡情安然。这是古人的雅趣所在,今人力有未逮。

中国文人惯以物载道,追求意与境的贴合,凡事凡物无论形式还是气韵都讲求雅。传统文人之雅,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九大雅事,集中国传统美学与生活方式一体。

其中,茶为大雅,历来推崇备至。香虽雅,却常为忽视。实际上,品香之雅不输于茶。在古代中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四般闲趣”。

古人好尚法自然。老子一气贯之,以自然为义理。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熏香亦取之自然,成之自然。

○宗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