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城墙大修,给你上一堂现代管理学课!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年)

西安城墙经历了清王朝建立后

规模最为浩大的维修工程

由此

西安城墙拥有了清中后期直至近代

多次战争中未曾失守的城防基础

在此次维修工程中

以陕西巡抚毕沅为首的官员

灵活运用多项现代管理学技巧

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一起来学习下吧!

清代最大规模的维修工程让西安城墙拥有了极佳的城防基础工程缘起——大处着眼 顺势而为

清前中期朝廷对各地城池维修十分重视,乾隆初期,陕西及至全国的城池维修活动更趋频繁。其时,西安城墙因风吹雨淋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毁损状况逐渐加剧,难以与其“西陲重镇,新疆孔道,蜀省通衢”的地位相匹配。

清前中期,西安城占据着遥控陇蜀,近联豫晋的地理位置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年) 十一月,陕西巡抚毕沅奏报西安城墙倾圮状况,使得从乾隆皇帝到陕西地方官员都逐渐形成了西安城墙“非大加兴作,不足以外壮观瞻,内资守御”的共识,加快了西安城墙大修的进程。

加之这一时期关中城乡社会安定、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百姓民力可用,正是适合开展城墙维修工程的有利时机。

因此,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时任陕西巡抚毕沅首次明确以《奏修西安城墙事》为题具奏乾隆皇帝,正式请求修葺西安城墙。由此西安城墙大修工程的序幕正式拉开。估算工程造价——最大限度争取人才、资金及政策支持

维修工程伊始,在毕沅的奏请下,乾隆派遣长期任职工部,城建经验丰富的工部侍郎德成留驻西安勘估城工。

德成会同巡抚毕沅等陕西当地官员逐段查勘城墙,最终建议西安城墙维修必须“全行拆卸,大加修理”。

“不惜费”“从其旧”原则确保了西安城墙的庞大规模

乾隆皇帝在批复中强调了两点:第一,西安城是汉唐故都所在,城垣维修“不得存惜费之见”,“即费数十万帑金亦不为过”;第二,西安城墙各项建筑规模、位置等“务从其旧,不可收小”。

此后,资金“不惜费”,规模“从其旧”便成为城墙维修的两大基本原则。确保了西安城墙能够延续明初扩建以来城周近14公里,占地约11.6平方公里的庞大规模。

而经过审慎核算后,全部工程需银156.6125万两。成立城工总局——统一管理、各司其职

西安城墙周长近14公里,工程浩大。以四门为界,城墙被分为东、西、南、北四段,毕沅从关中各县遴选出八名知县赴西安督工,每段由两名知县承办,掌管经费开支、购置工料等相关事务,对工程质量负有“如有差误,自行赔付”的责任。

在拣选督工官员的同时,毕沅还抽调人员成立了城建管理机构——城工总局,协调城工各类事项。

先进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此次维修工程的顺利实施

督工官员的任用和城工总局的成立不仅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保证了经费的规范使用。招募工匠——充分调动资源 平衡各方诉求

这次西安城工的规模远超此前历次维修,因而需要招募大量经验丰富的工匠,但陕西本地工匠并未完全掌握城墙维修的多项复杂技术。

有鉴于此,毕沅奏请从直隶、山西等省招雇熟练工匠,以满足维修中对精细工艺的要求。车夫、马夫和杂工则从关中地区以公平价格雇佣,这一做法也使西安城工得到本地百姓的广泛支持。储备口粮——准确预判 未雨绸缪

目前虽尚未发现有关工匠人数的记载,但据史实推测,此次西安城工先后招募的工匠、车夫、马夫、杂工等很有可能突破1万人。

各地工匠陆续抵达西安后,需要的口粮越来越多,毕沅考虑到在此后较长的工期中,倘若遇到市场上粮食较少或者青黄不接的年份,粮价无疑会大涨,而一旦工匠的口粮不够用,就会影响工程进度,于是决定储备一定数量的口粮。

此次西安城工招募的工匠、车马夫、杂工等可能超过1万人

当时正值西安及周边等地粮食连年丰收,粮价较低,毕沅建议大量购进储备粮食。这一未雨绸缪的合理建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关中地区的粮价,确保了工程进度。以较低的粮价大量收储工粮,实际上也节省了公费。试筑“样板工程”——检验技术 树立标尺 确立原则

毕沅等人选择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十八日这一“吉日”正式开工,但当时并未开展大规模维修。

根据乾隆皇帝的指示,工部侍郎德成在东、西两面城墙各选一段试筑“样板工程”,以检验先期制定的工程是否妥当,也为后续工程树立标尺。

“样板工程”成为维修工程高效施工的基础

东段26丈、西段30丈的“样板工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初六完工,前后历时45天,不仅试验了各种施工技术,也磨合了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由此为全面施工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的原则和做法。全面施工——统筹兼顾 一以贯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后,西安城工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至十月入冬停工时,工程已有了很大进展。

由于“西安一交冬令,天气渐寒,水土性凝,不宜工作”,因而每年从十月初一起,城工暂停。

停工期间正是冬季农闲时节,车马、人夫较易雇觅,而且天气晴好,也便于物料运输,因此停工期间砖石、木料、石灰和其他工料的储备工作仍在加紧进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四座城门上有乾隆皇帝题写的满、汉文门匾额已安砌完好,标志着西安城工终告竣工。

历时5年的大修工程让西安城墙得以流传于更久远的后世

十一月二十四日,德成与当地官员详细验收之后,向乾隆皇帝呈递验收奏折,历时5年的西安城墙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图片来源|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

主编|王恬 编辑|杨娜 校对|余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