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虎贲”德械师少将,身上5处战伤,战后只剩衣冠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民国二十六年的深冬,兵强马壮的日军剑指金陵。南京沧桑古老的城墙,见证了6个世纪的波澜壮阔。当赳赳国卒,共赴国难,这一年的南京城墙,融入了血泪与叹惋,背后是抗战中南京保卫战的壮怀惨烈,8万余残兵与20余万日军血战10余日,烽烟往事不可追忆。

而南京城墙的光华门与通济门一线,曾是战况最激烈的阵地。作为南京城最后的屏障,奉命死守此地的是最精锐的德械师之一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少将在战役开始之前就将妻儿送回老家,临别时只留下一句:“等着我的抚恤金……”淞沪会战,战争一经交手就被打回了现实,从战场撤出的守军开始明白,实力上的差距,只能拿命填。

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志在必得的日军疯狂进攻,重炮、航空兵、装甲车,并不开阔的战场上,战况最胶着的时刻,日军步兵的冲锋更是以联队计。易安华部4000余将士防守的光华门一线阵地,在开战之前的动员中,这群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的将士在硝烟中誓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当阵地摇摇欲坠,援军望眼欲穿,而所谓的德械师,不若是正规德军中的轻型步兵师,在日军一些精锐的机械化师团面前,装备差距天壤之别。日军的重炮是守军工事的开罐器,沧桑的城墙与炮弹的惨烈碰撞,是一个古老国度最后的悲怆,当弹尽援绝,唯有以命搏!坚守一周后,光华门的一部分城墙被日军重炮击塌,日军突入一部。

此时,易安华将军亲率一个加强团穿插切断日军退路,配合城内守军,在整整一昼夜的的搏杀中,光华门内外火光漫天,枪林弹雨,硝烟弥散……最终日军被歼灭,城墙阵地重回守军手中,但身先士卒的易安华将军身上5处受伤,遍布头、臂等处,卫兵将其抢下火线,他决然拒绝:“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忍辱偷生而负国民!”在其后的交战中,易安华带伤参战,最终于光华门外的阵地上战死,滚入了城墙外的护城河……

战后的易安华,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将旅长,剩下的只有一座衣冠冢,背后是87师3个旅的将士损失殆尽。曾经的雄浑山河,曾经的热血男儿,如今还剩下的就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坦然,那是一种风骨,那是一种态度,那是一种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