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永青文库向国图捐赠汉籍:书卷为媒 友谊长青

书卷为媒 友谊长青

——日本永青文库向国图捐赠汉籍侧记

日本永青文库捐赠的《制度通(十三卷)》,分类记载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并对日本的相关情况进行阐述,对中、日古代制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经过半年的酝酿与筹备,6月11日,日本永青文库珍藏的36部4175册汉文典籍来到中国。如今,它们正安静地陈列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柜里,向中国观众默默地诉说前世今生和历史变迁,也讲述着中日和平友好的佳话。

2018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年初,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库理事长细川护熙向中国表达了捐赠汉籍的愿景。中方得知后,高度重视,国家图书馆立刻组织专家团,赴日本就捐赠事项与细川护熙先生进行洽谈。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积极推动此事,并最终使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这批所捐汉籍涵盖经、史、子、集、丛五大部类,包括经部14部、史部9部、子部4部、集部5部、丛部4部,内容丰富,品类齐全,既有古代典籍,也有民国古籍,更有日本印制版本,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中日典籍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发展轨迹和渊源脉络。

6月26日,作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日本永青文库向国家图书馆捐赠汉籍仪式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举行。仪式上,80岁的细川护熙用非常平静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希望,那就是尽可能让更多人阅览、研究这些典籍,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看似平淡,其实寄托着细川家族绵延数百年的文化传统,以及他本人对中国文化深入内心的挚爱。

作为日本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细川家族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细川家族历代都对中国的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学习汉籍也成为家族传统,代代相传。细川家族的收藏撷英集萃,涵盖古今,藏有大量美术工艺品及文献典籍,其藏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在当世家族收藏中首屈一指。1950年,为防止珍藏散佚,细川家族将所有收藏捐赠给财团,并成立永青文库美术馆,使家族传承得以公开展示,惠及民众。

出生于1938年的细川护熙,自幼受汉籍熏陶,在陶艺、绘画、书法等领域造诣颇深。他曾任日本第79任内阁总理大臣,卸任之后仍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中日友好事业。喜欢唐诗的他多次追寻典籍中的典故,遍访中国的山川古迹,踏遍大江南北,感受唐诗的意境。在成都武侯祠的红墙竹影中,他油然而发“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的国士情怀;在江西庐山,他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境界……长期以来,细川护熙身体力行,为推动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持续作出贡献。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捐赠汉籍给中国时,细川护熙非常诚恳地说,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把祖父和父亲收藏的汉籍送回中国——汉字之国,对中国的发展更有价值和意义。中国对汉籍的研究远远超过日本,日本已经很少有人能读汉籍,所以特别选出珍藏的文献,集中捐赠给中国。

“此次捐赠是1949年以来日本友人向中国捐赠汉籍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见证了汉籍回归的过程,在他看来,此次捐赠是中日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这不仅是当前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动表达,同时也鲜活地反映了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此次捐赠的汉籍中,最重要的要数由唐代魏徵等撰写的《群书治要(五十卷)》。该书唐末已亡佚,国内失传千年,因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而得以流传至今。此次日本永青文库捐赠的是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共25册。

此外,日本弘化四年刻本《尚书正义》、昭和影印本《尚书正义》所据的宋代底本,国内都没有收藏,对于国内学者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捐赠文献版本相当珍贵,如《佩文斋书画谱》为康熙内府刻本、道光《列女传》刊刻精美、清刻套印本《御制圆明园诗》、日本宽政八年刻本《制度通》等国内存世寥寥无几,日本江户积玉圃刊本《草字汇》在《中国馆藏日本和刻本汉籍书目》中未见著录。在捐赠文献中有多种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如《列女传》为严可均旧藏、《周易集解》为归安姚彦溉旧藏、《文选》为潘祖荫旧藏,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藏书的东流。11种日本版本以日本学者所纂汉学著作为主,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互鉴。

“我们将为所捐汉籍设立专藏,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张志清表示,国图先期将选择部分汉籍放置在善本阅览室,用原本为读者服务,未来会实施数字化计划,把捐赠的所有典籍数字化,并上传网络,供更多人使用,让原书得到妥善保存。这些书是中日友好交流的见证,随着时间推移,意义会更加彰显。

(记者 屈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