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要学姚启圣,他和施琅本是亲戚,收复台湾施琅却抢了他的功

姚启圣是浙江绍兴人。从小任侠使气,好打抱不平。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去通州游玩,被当地一个土豪欺负了。姚启圣转过身就去参加了清兵,那时正缺当兵的,而且他有文化,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一当上官,转手就把那个土豪抓捕了,然后用棍活活打死,然后,他辞官回家去了。这仇报得高明不?杀了仇人,还不用坐牢。

又有一次,他郊游萧山,正好遇上两个散兵掳掠一个女子。姚启圣假装上前好语相劝,趁两人不备,夺了两人的佩刀,然后把两个当兵的杀了,把这个女子送回了家。

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参加乡试,中了举人,被授予广东香山县委书记。

当时,郑成功袭掠福建、广东等沿海一带,清朝疲于应付,这时,郑成功手下将领黄悟叛变了,归降了清朝。这货为了向清朝献媚邀宠,向清朝献上了“平贼五策”,其中就包括迁界禁海、杀郑成功爸爸、挖郑氏祖坟等损招,这些损招招招打在郑成功和汉族的要害上,所以汉奸的优良传统十分悠久。清朝自然是一一照准,于是鳌拜开始实施迁界禁海,“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入口”,禁止沿海渔船商船出海捕鱼贸易,外船也不准进入内陆;广东沿海港口尽遭封港,百姓房子被铲平,强行内迁,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于内迁途中。

姚启圣看到百姓的惨状之后,心里很难受,于是就擅自开放了海禁,结果很快就被弹劾双开。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起义,耿精忠在福建配合举事,进入浙江境内,攻取了温州、台州、处州等县。康熙命他伯父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与儿子姚仪招募了数百壮兵,赶赴康亲王麾下效力。因此,被委任为诸暨县委书记。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他又说服吴三桂麾下的猛将韩大任投降,得到降兵3000人。他前后自己花了五万余两银子用于购买军械,帮助清朝打仗,所以康熙又下诏嘉奖,晋升他为福建总督。

施琅本是郑成功爸爸郑芝龙手下的左冲锋,郑芝龙降清后,施琅也跟着降了清,唯独郑成功整死不降。郑成功招施琅跟他混,施琅不干,于是郑成功一怒就逮捕了施琅一家,施琅用计跑脱了,结果他的家人全部被郑成功宰了,于是施琅跟郑成功结下了血海深仇,日夜盼望着能亲率精兵攻取台湾,以报仇雪恨。

康熙攻取台湾,能够任用施琅就任水师提督,全靠姚启圣力保。因为施琅是降将,许多清蛮子不相信。虽然台湾最终是施琅攻下来的,但厦门、金门等地全部是姚启圣和黄芳度拔取的。而且,策划攻取台湾和筹措粮饷、安抚百姓、补充兵源等后勤工作全是姚启圣做的。结果施琅在奏报战功时根本没提姚启圣的功劳,他的战报要比姚启圣早两天到北京,结果施琅被封靖海侯,姚启圣什么也没有捞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还兵福州后不久,背疽复发,很快就挂了,终年六十。死时还欠国库四万七千两银子,是用于修造船舶、军械亏欠的银子。许多大臣建议朝廷要追缴,康熙总算感念姚启圣生前劳苦,免于追缴。

在清史稿里也没有怎么提姚启圣的功劳。主要是康熙从心里就不喜欢姚启圣,就像《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所说的,“朕心里早把姚启圣杀了一万遍了。”姚启圣为人清高,虽然臣服于清朝,但从心里看不起清蛮子剃发留辫子那一套丑陋、愚昧的风俗,所以陈道明对姚启圣说“尽管你此时跪在朕的面前,你的心里未必瞧得起朕。”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姚启圣和施琅还沾点亲,姚启圣的妹夫是东阁大学士黄锡衮,而施琅又是黄锡衮的妹夫,算是沾亲带故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